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前海学派与中国戏曲:郭汉城先生对中国戏曲的贡献”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08-11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孔培培 郑雷
配图

7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张家口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张家口市文联承办的“前海学派与中国戏曲:郭汉城先生对中国戏曲的贡献”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主持会议并宣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的书面讲话,季国平、曲润海、薛若琳、王安奎、龚和德、沈达人等领导、专家以及戏曲研究所的相关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研讨,深入解读郭汉城先生对中国戏曲的贡献,总结“前海学派”的理论成就,从多个角度阐明这些贡献和成就对当代戏曲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现将会议主要学术观点整理刊发,以期为中国戏曲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先生百岁华诞之际,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表示祝贺。他说,郭汉城先生是我国戏曲现代化的奠基人和推动者,与张庚先生共同主编了《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等著述,堪称戏曲史论的扛鼎之作,影响了几代学者。张、郭二老同时还是戏曲的亲身实践者,理论与实践并重,这正是“前海学派”与学院派的差别所在。郭老热情鼓励后进,培养了一大批戏曲工作者,从他的诗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他是一位智者、仁者、寿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曲润海回顾了张庚、郭汉城先生的学术研究与戏曲实践活动,他认为“前海学派”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学术视野广阔。张、郭二老既有传统国学的深厚积淀,又有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深沉情怀。郭老特别强调戏曲的现代化,提出戏曲现代化就是要使戏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表现时代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无论历史题材还是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都要符合今天人民的思想感情、美学观点,归根结底,要让戏曲艺术更好地为今天的人民服务。戏曲现代化是戏曲生存、发展的试金石。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在发言中指出,在张、郭二老的带领下,研究院几代人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和总结,取得了一些学术共识: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形成并成熟于宋元时期,中国戏曲的“剧诗说”,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基本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强调民间戏曲的重要性,戏曲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等。学术上存在争论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和编纂中国戏曲历史是正确的,这是“前海学派”的研究者践行“思想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的重要成果。

沈达人认为郭老提出戏曲的鼓舞教育作用、认识作用与美感教育作用三个标准,将现代戏视作戏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试金石,这是有充分理论根据的。第一,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分为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趋于成熟阶段三个时期,第三阶段的最大特点是现实主义的回归和升华。第二,戏曲现代戏要继承可用的程式和应用程式的法则、法规、规律。第三,戏曲现代戏已趋于成熟,因为一方面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另一方面现代戏积累了一批形式与内容相和谐的优秀剧目。第四,现代戏划分为戏曲改革阶段和戏曲建设阶段,改革已经完成,有必要全面总结改革的经验,明其得失,以更好地实现戏曲现代化的战略转移。

王安奎认为,郭汉城先生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保护、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责任感,郭老深刻的理论阐述在戏曲的保护和弘扬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戏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郭老都系统地论述了戏曲的推陈出新问题。郭老最先对悲剧、喜剧、悲喜剧等概念的内涵作了民族化的概括,推动了中国戏曲美学的研究,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成为张庚先生“剧诗说”的自觉践行者。郭老还重视学术集体的建设和对后辈的培养,使“前海学派”成为一个团结全国广大戏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学术群体。

龚和德强调,通过研究有关“前海学派”的资料,就会发现前海学人的学术成绩在早期的政治性中包含了学术性,之后在学术性得到提升时并没有抛弃政治性,而是深入地思考并解决政策和学术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有利于观察学术传统的优点和缺点,从而继承和开拓学术资源。该学术团体的主旋律是既要保护戏曲,又要推动戏曲发展,建立民族的新戏曲,只有解决好“五四”以来的民族虚无主义、文化激进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各种历史性和规律性的问题,才能保护好戏曲,推动戏曲的健康发展。

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徐涟指出,张庚先生和郭汉城先生是新中国戏曲理论的奠基者,正是由于他们带领、组织了一大批学者开展研究,才有了众多厚重的学术成果。他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辩证的方法解决问题,与时俱进,形成了戏曲理论研究领域现在的整体风貌。目前,戏曲研究已形成老、中、青三代人,中青年的研究成果既汇入到老一辈戏曲大家的研究成果之中,又在继承、丰富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这也是张、郭二老学术成就的发展与深化。

傅谨提出,“前海学派”之所以成为一个学派,是因为它具有一以贯之的风格和方法论上的特点与共性。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前海学派”是“小前海”,在这个学派影响下,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以艺术研究所为依托的戏曲研究队伍,他们也应当归入“前海学派”,可以称之为“大前海”。郭汉城先生曾说:“新中国成立60年,我们只做了两件事:前30年,我们不断在说戏曲是好的;后30年,我们不断在说戏曲不会灭亡。”这是戏曲研究的核心价值与意义,是“前海学派”为中国戏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其他与会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前海学派”及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概括。钮骠表示,“前海学派”这一名称是上世纪80年代在东四八条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由他首先提出的,这一学派有4个特点: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艺术民主化、随时学习提高。安志强认为,“前海学派”不是自封的名号,伴随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建立和发展,已经具备了学派的特质,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就中国戏曲音乐研究领域而言,特别要尊重原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音乐室的众多前辈。陈迎宪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庚、郭汉城先生是中国艺术学科建设的奠基人,在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理论实践中,郭汉城先生最大的心愿是建立民族艺术的理论。黄在敏强调了在《中国戏曲通论》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的编撰过程中,“前海学派”的治学精神形成了几个特点:坚守民族化的学术精神和为人民的学术方向、具有整体把握的学术思想、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学术建设和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青年研究人员提交的18篇论文分别从“前海学派”形成历史、戏曲通史、戏曲理论研究、戏曲批评、戏曲音乐研究、戏曲文学研究、戏曲舞台美术理论研究、戏曲导演理论研究、少数民族戏曲研究、宫廷戏曲研究、宗教祭祀戏剧研究、戏曲文献整理研究、戏曲音像资料整理、《中国戏曲志》编撰、戏曲非遗保护、话剧民族化、调查研究方法、戏曲海外影响等领域与视角入手,从分支学科理论建设的角度总结前海学派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

研讨会期间,论文宣读与资深研究者的现场评议结合进行。在评议中,颜长珂建议,要对学派形成的相关时间段进行清晰的界定。周育德指出,“前海学派”戏曲研究的特点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前海学派”的研究人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代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具有兼容并包和高度奉献的精神。马也强调,“前海学派”的研究者强调活性的史态,追寻原发性和原生态的戏曲状态,要求还原真正的戏曲历史,其研究注重对真理和对艺术规律的把握。贾志刚指出,没有学派就没有原创性,也不可能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现在重提“前海学派”至关重要。此外,周传家、吴乾浩、刘彦君、秦华生、戴云、李悦、何玉人、万素、毛小雨等专家学者也在会上针对相关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此次研讨会客观冷静地从学理层面认真总结“前海学派”的成就得失,坚定戏曲理论研究的方向,找到指导当前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的理论基石,保持国家智库应有的学术根基与学术敏感,为“前海学派”的理论空间进行了拓展。

研讨会期间,戏曲研究所与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等机构还举办了“张家口与梆子戏研讨会”以及新编剧目《蝶双飞》的启动仪式,会议围绕张家口梆子戏的历史源流、艺术特色和传承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新编剧目《蝶双飞》进行了剧目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