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戏曲评论要知人论世
2016-12-10 发表|来源:新民晚报|作者:谢柏梁
文章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爱看,这是摆在每一个戏曲评论者面前最基本的问题。写戏曲评论文章尤其要写得有一点情趣。一篇好文章,应该不仅让人觉得文字好,还应该有着文字后面的生活与人生情趣,包括对艺术家人生经历各境界的理解,对悲喜转换命运过程的认识等。
好的评论者,一定要摒弃票友心态,就算再喜欢某个流派或者剧种,都要客观、真实而理性,要跳出对某个流派或者剧种的狂热和偏执的小圈子。如我在评论叶少兰作品时,先通过对叶少兰家世背景的介绍分析,然后从传承的角度谈在他的率领下,与三位得意弟子先后上场。宋小川的俊秀,张尧的儒雅,张兵的清新,构成一幅连贯递进的老中青三代四位小生的群像。文气蓄足之后,再通过细节分析,75岁高龄叶先生如何不惜唱做念舞之力气,不偷吞咽盘旋之气口,跪了多少回,避了多少次,抒写出舞台和人生的博大境界。随后,再展开,这是一次程派与叶派携手的豪华盛会,是京剧界前辈艺术家对当红程派传人的提携、支持和文化上的托付。这样文章就有了新角度和新看法,才有可能与众不同。
要做一位合格的评论者,首先要有比较好的文艺功底,具有艺术史、文学史、美学、哲学的功底,还要有看戏的时间和精力,要泡在剧场里。戏曲界的人士可能有很多舞台经验,但通常又会偏爱流派且理论素养不够。在高等院校的理论工作者看戏又相对较少,这两种倾向都是作为戏曲评论者应避免的。
看戏看了几十年,才可能写出一些较客观的评论。除了戏曲方面的知识,建议大家要有一个宽口径的理论积累。剧评家要有充分丰厚的修养,既要有看戏曲的准备,又要有看话剧和欣赏其他门类艺术的修养。如果对其他艺术门类不了解,就不可能把戏曲评论写好。只有立足古代戏曲和当代戏曲文学史、对外国戏剧有足够的了解,又在哲学美学等大的理论背景前提下,有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
其次,要有独立的批判意识,不批评只吹捧没有意义。以梅兰芳和齐如山的关系为例,如果齐如山不提出一些观点、看法,没有诸多批评和建设性的意见,梅兰芳哪里可能重视他。今天的戏曲评论也是如此。所以评论者一定要有独立的批评精神,要结合自身的积累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
再者,写好评论还要跟创作者交朋友。评论者要能走进创作者的内心。在采访艺术家之前,一定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对方才肯把自己心底最真实的想法和盘托出。评论,不可能不写创作者,没有对创作者深刻的了解是写不好评论的。要做文献的功课,要做采访的贮备,调研工作要走心,这样才有交谈到位,获益良多。
与此同时,还要读《元典》,要知道学问的来龙去脉,绝不能断章取义。看到一个论点后,要思考:这是谁先说的?最初的意义是什么?永远不能把后面的说法当成最基本的《元典》。现在经常听到一个戏曲概念,即王国维提出的“以歌舞演故事”。对此我们要思考:第一,这个定义是否断章取义?因为戏曲还有“千斤白”和“四两唱”之说。第二,戏曲定义的综合要素不仅仅是歌、舞、白。在王国维之前提出这些概念的明清评论家颇多,大家只提王先生的“以歌舞演故事”,这不可取。遇到不牢靠的说法,要去查证,查最初的出处,不可人云亦云。做学问要有怀疑和考证精神,从《元典》到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庞大知识体系的建构去处理小的话题,这样才能举重若轻。
最后,写评论要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对戏剧现象背后的名家与社会背景,不管是演员、编剧还是导演都要有深刻的了解。写文艺评论和剧评的人太少了,正是因为全国缺少剧评人才,现在才把包括剧评在内的文艺评论放在如此高的位置上。在一个文艺评论与戏剧审美相对匮乏的时代,剧评人也具备了可能成才的莫大的机遇。书写戏剧评论的新篇章,从一个侧面为中华民族的戏剧繁荣和文化复兴做些小小的努力,正是匹夫有责,功在不舍。
时代召唤好的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