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留住戏曲当从短处发力

2016-12-20 发表|来源:中国文明网|作者:张培国

曾几何时,在那个物质匮乏,农村精神生活稀缺的年代,一场乡村地方戏不知是多少农村人的最爱。每当有这样的戏剧团来村,总会提前很长时间场院里就塞满人,冬日里虽然天气寒冷,但大家听得如痴如醉。这仅有的娱乐方式不知带给农村人多少向往,也不知有多少人在这种戏曲的传播中记住了中国历史文化故事,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的辉煌已经渐去。如今在乡村,因为公共文化的普及,每年虽也有不少文艺团体在“三下乡”期间送戏入村,然而在看戏的人群中,除了那些曾喜爱过戏曲的老年人以外,鲜见年轻人的面孔。这不仅仅是因为戏曲的单调乏味,也是因为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们有太多的娱乐方式可以选择了。再加上很多戏曲大都多年一个“老面孔”,已很难吸引年轻人的注意了。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戏曲是中国的国粹,乡村戏更是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与乡愁。做好乡村戏曲的传承与保护,给我们的后代子孙留下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在多少年后只在历史书籍或音像资料中欣赏到戏曲的模样,显得非常重要。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这种戏曲保护与传承工作,在去年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后,文化部启动了“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如今,传统戏曲传承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财政部去年安排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460万元,支持21个省市的128家基层戏曲院团。在这种形势下,如今戏曲进校园进行得如火如荼,一年多来,一批剧目和人才涌现,戏曲演出市场更加活跃,戏曲院团的生存发展环境进一步向好,戏曲界呈现出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良好态势。

应该说,这种变化是喜人的,传承戏曲做到既有政策引领,又有资金扶持,既有人才培养,又有市场培育,只有上下联动,才能共促繁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今各级特别重视从小培养戏曲苗子,如各地从中小学生开始,让戏曲走进校园。应该说,这是培养戏曲发展环境的重要因素。只有让孩子们了解了戏剧,热爱了戏剧,戏剧才有传承生发的土壤。

当然这是后话。从当前来看,笔者以为,要想让戏曲在当下热起来,首先要解决好堵塞戏曲“命门”的东西。诸如要解决好年轻观众的流失、青年演员的断档等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各地加大对地方戏曲的投入与传播力度,让戏曲院团多排一些新戏,给更多地方民营剧团、庄户剧团以扶持,同时,要努力恢复设立地方戏曲人才培养机构,让更多的年轻人欣赏戏曲、热爱戏曲,培养接续人才,长此以往,才能逐步扭转颓势,成为戏曲振兴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