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戏曲要沉下心抓创新

2016-12-26 发表|来源:中国文明网|作者:阙小琴
配图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我们的精神家园。“喜欢戏曲的人群从21%下降到9%”,看到媒体报道的这个数据,笔者心中着实沉甸甸的。对于戏曲的现状,很多人将其归结为社会的发展以及媒体环境的改变。为此,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戏曲要创新的说法,这个说法是没问题的。只是为何创新了仍然难以走出“窘境”?笔者认为是我们的创新没有沉下心去抓。  

以戏曲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为例,笔者通过微信公众号搜索“戏曲”,发现了一系列公众号。表面上看,对于戏曲的宣传,我们是创新了宣传方式,融入了新媒体,但是,这种融入是一种“浅层次”的融入。为何?笔者查看了相关公众号的内容,大抵是将戏曲新闻、戏曲名家名段欣赏等等“搬”到了公众号里面。这样的宣传效果是极差的,互动性也是很局限的,因为它的受众仅仅局限于戏曲爱好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人员,难以扩大受众群体。其实,创新不是开个公众号这么简单,我们要沉下心去研究受众群体,根据受众群体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内容。  

创新要注重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戏曲是我国的传统艺术精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何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她、欣赏她、读懂她?刚刚过去的冬至,让身在福建的笔者对四川的羊肉汤印象深刻。原因仅仅是一个“滚滚学厨”有奖手机游戏。这款游戏将我国冬至传统节气文化与特色冬至美食——四川简阳羊肉汤巧妙融合,邀请网友在游戏提示下,通过对食材、配料、火候等的选取,成功教会“滚滚”制作出一碗羊肉汤。这是主动融入新媒体的一个成功的案例,活动的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都极强,极其准确的抓住当下受众的特点。笔者认为戏曲要想重新发扬光大,在传播上也必须抓住这个特点,唯有如此,才能扩大受众面,增加受众群体,让更多人了解戏曲、欣赏戏曲、读懂戏曲。  

创新要注重融入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当下,戏曲进校园、入社区等活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家对戏曲的认识和了解,但是,这种活动形式还是立足于戏曲的“舞台效应”,其实,戏曲来源于生活,也当回归到生活。试问读者,您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是什么?在笔者这个年代,看的无非是《西游记》、《金刚葫芦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而在当下这个年代,孩子们看的无非是《巧虎》、《喜洋洋与灰太狼》、《蜡笔小新》……这么多动画片,有跟戏曲相关的吗?没有!笔者认为,如果能够结合孩子们的特性开发一些以戏曲为主题的动画片,然后开发一系列相关的漫画、玩具等关联产品,让真正戏曲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就能够感受到戏曲的魅力,让戏曲伴随着孩子们成长,戏曲便能在孩子们中“生根发芽”,才能释放出澎湃的艺术活力和竞争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发扬。  

冯其庸在谈论中国戏曲与民族精神时曾说过,“中国的戏曲如果灭亡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灭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其中必然包括独立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精神基础。”每次读到这句话,笔者的心都是沉的,但是笔者知道冯其庸的话不是危言耸听,中国戏曲要“复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对中国戏曲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唯有摒弃浮躁,沉下心去抓创新才能让戏曲“活”出精彩,“活”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