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传承要少些妄自菲薄
2016-12-27 发表|来源:中国文明网|作者:元起
戏曲博大精深,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戏曲和西方的戏剧有共同点,都是通过歌舞唱等形式表达艺术情感,演绎较为有难度;但戏曲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又有着自己的特性。发源于传统汉字文化,在武术、脸谱等特色民族文艺的勾勒下,戏曲相比较国外的戏剧,又具有更多文化的独特性。正是因为戏曲具有独特性,戏曲自诞生以后,便在中华文化历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特色,被国内外戏曲爱好者所痴迷、所追捧。
戏曲具有复杂性,这让戏曲传承,并不简单。正所谓“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戏曲的传承,要讲究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在价值表现形式上的“双重”传承。基本功要靠日复一日的辛苦反复演练,扎实的身体素质和唱功素质,是戏曲从业者必须具有的基本素养;而戏曲的精髓,则要靠“天分”和“感悟”,学会戏曲很容易,但要想成为梅艳芳一样的戏曲大师,则需要领悟文化内涵,并且在厚积薄发的基础上,学会与时代共舞,如此,才能让戏曲创新传承。
在戏曲的传承上,当前我们已经营造了很好的传承环境。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戏曲已经由一种“濒危”娱乐方式走向了台前,通过专门的戏曲频道展播和国家对于戏曲传承的政策性创新,而今,戏曲已经不再是被年轻人遗忘的存在;而在“戏曲进校园”等人才培养方式的渗透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戏曲行业,苦练基本功,并且愿意为之而努力奋斗。
但是,还有一部分戏曲的传承者,信念并不坚定。这体现在,一旦在戏曲的演出、传承的过程中,遇到了东西方比较,他们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比东方好,在文化气势上便输了一大截,若真是遇上互相比试,虽然能力很强,却总是底气不足。
戏曲传承,要克服这种不自信表现。文化的传承,是一种信念、理念和民族精粹的传承。人们要先热爱自己的文化,并且坚信自己的文化的优越性,才能为了这种文化而终身奋斗,再铸文化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