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节看地方戏创作新变化
2016-12-29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陈 鹏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集中观看一些剧目演出,印象最深的是地方戏的变化。
第十届艺术节地方戏参评剧目33台,本届19台。数量减少了,质量却有了很大提高。全国地方戏曲工作者在攀登高峰的路上疾走,以开路者的姿态奋力向前、遥遥领先。看戏一票难求、观众热情互动、剧团感动自信、专家喜出望外。普通观众没想到除了秦腔和豫剧,还有这么多好看的戏种,也没想到这些平常生活中的事在舞台上一演这么让人感动;地方戏工作者们没想到一下子出现了这么多让人赞叹的戏,竞争更加激烈;其他艺术门类的人士没想到这么火爆、水平这么高,甚至改变对地方戏的看法。媒体在比较中加强了对地方戏的深入关注。专家喜出望外,认为19台地方戏剧目中,有一半剧目旗鼓相当,都有冲击大奖的实力,成为本届艺术节的突出亮点。
个人认为,首先,文化大形势的改善是地方戏突出发展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大大地鼓舞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文化部一系列扶持措施在各地得到响应,地方戏作为各地最有代表性的戏曲艺术形式受到高度重视。其次,地方戏发展的本体意识得到加强,从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得到涵养,突出艺术特色,剧种独特的优势得到发挥,再次艺术家对自己剧种的自信心增强,地方戏发展的艺术道路已经走出了多年来“学京昆、跟话剧”的瓶颈,进入了张扬个性、发挥优势、突出特点、独闯天下的新阶段。
本届艺术节共有19个地方戏剧目参评,其中现代戏剧目12个,占了3/5。现代戏创作从总的趋势上讲,已经与历史题材旗鼓相当,不再示弱。从大的概念来讲这些现代戏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新人形象,追求艺术品质,体现时代精神。而从剧目艺术特点而言,则体现在:一是选择剧种最适合的故事;二是寻找表达最妥帖的形式;三是追求演员与人物的共振,推出剧种有代表性的演员;四是创造最大的感染力,既注意精心制作,又注意与观众互动的剧场效果。
优秀作品需要继续攀登的动力。笔者认为,这次涌现的优秀地方戏剧目,可以说是在攀登艺术高峰的进程中,距离目标相对距离比较近的作品。怎样让这些相对近的作品继续攀登,这是观众、院团和各级文化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建立有效的机制,采取得力的措施,为这些作品继续攀登加油助力,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建议把这次艺术节涌现出的好戏,传播到更大的范围中去。应思考、尝试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互联网+”的各种扶持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