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所以然——尚研班学习随感
2016-12-30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王嘉
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上海京剧院开办的“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今年5月16日在沪开班。我有幸以戏剧评论方向参加该班学习。
评论是戏曲事业繁荣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戏曲评论工作,必须要具备有深入了解戏曲演唱、表演、程式、创排等多个戏曲生产流程的基础素养,对戏曲舞台表演语汇的艺术美与规律性具有准确把握,这是成为一名戏曲评论者必须深入实践学习的课题。我曾系统的在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学习戏曲表演专业,演员学习经历对我戏曲评论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与影响,对我的评论视角、评论思维、评论理念有着深刻的触动,我深深的感受到评论工作者拥有表演学习经历是多么的宝贵与受益。而今,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又为我搭建了这样一个再次学习的平台,学习证明这样的学习给予了我又一次营养的丰富、能量的补充。与先前在学校学习不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老师的艺术造诣,使这样本就难得的学习过程变得弥足宝贵,使这样本就充满实践意义的研习课堂变得处处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早在中国剧协举办的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研修班的首堂课上,就聆听了尚长荣主席的精彩授课,尚长荣主席当时刚参加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为我们饱含深情、深有感触的传达了座谈会上的重要精神,给予我们深深的触动。
此次研习班,尚长荣老师一如既往地认真、一如既往地诚挚更是再次感动了我。5月的上海天气炎热,课程紧张,就连我们身为学员也略感吃不消,而尚长荣每个上午、下午总是准点到达课堂。偶时因路途堵车略有延误,长荣老师还当众向大家致歉,这样的歉意出自老师之口,在我历来的学习经历是没有过的,长荣老师的精神,让我们敬佩与感动。
感动之余,倍感亲切。是因为长荣老师与我们贴心交流、贴心沟通,长荣老师经常称“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丝毫没有被错误想象的那种大腕儿的架子。
倍受感动,倍感亲切,更宝贵的是满满的收获。尚长荣老师口传亲授,在集体教学中有总有细,对演员学员们进行个别观察,具体指导,面面俱到。尤其与众不同的是,在教唱念的同时对人物的分析、刻画的要求也极为具体、详细而来。课程的丰富犹如浩瀚的艺术海洋,理论、表演、剧目排导……立体化的教学充满着对艺术规律的尊崇与对艺术法则的引导。
尚研班的学习,是对演员们艺术表演的重塑,是对我们戏曲评论者的艺术观尤其是在对表演、角色评判上的一次洗礼。是一次从新的“无”到新的“有”的过程,是一次全方位的锤炼,是一次对艺术创造的全新体验。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在谈论画竹时曾说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如《乐记》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终至手中之竹。正像尚研班的学习一样,尚长荣老师精湛的艺术造诣与其主演“三部曲”高度艺术价值使我们看到了眼中之竹的高贵,让我们心有所感,情为所动。尚长荣老师诚挚、厚实、全力以赴的教学传授方式,为我们奠定了胸中之竹的艺术储备,在具体排导过程中,尚长荣老师亲力亲为,为演员们精心辅导,手中之竹从而实现。而我们评论工作者,也要把“竹”运用到评论的具体实践中,把“心识其所以然”而真正地然起来。
尚研班的学习虽然结束,但这仅仅是我们学习尚长荣老师的艺术与精神风范的开始,不断地鞭策、影响着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