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曲学 可见梗概——“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的学术贡献
2017-01-06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不宁中国的戏曲学已经蹒跚走过了约百年的历史,伴随着民族命运的盛衰,戏曲研究也几度浮沉、几度兴衰。今天,在戏曲研究已届百年之时,回眸、反思戏曲研究的得失,总括百年戏曲研究的经验教训,不仅可以为当今和未来的戏曲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而且还可以与目下文化复兴、戏曲复兴的背景相呼应,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学理角度的支撑。由田黎明、刘祯主编的“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应运而生。该丛书的贡献至少见于以下几端:强调立体综合的戏剧观,标定了中国学界对于戏曲艺术的最新认知;以精审的体例折射、彰显学术思想,融汇学术理念。
从王国维开始,戏曲认知从文学到立体艺术的回归大致经历了三次校正,并通过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得以完成。由于特殊的学术语境,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大约是从“文章”发轫的。尽管开山之作《宋元戏曲考》的作者也曾耗时费力,考察古代戏剧的角色、参与演出的优伶等非文学因素,但就主体而言,《宋元戏曲考》受西方文学史观念的影响仍然显而易见。其实,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国维文学视角的影响在中国戏曲研究界仍十分浓重。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轫,势必是从资料最为易得的方面入手的。王国维的戏曲文学研究后来也被构建成为戏曲研究的学科分支,成为支撑戏曲立体艺术的重要支柱。之后的吴梅则在王国维的基础上,开启了中国戏曲研究的另外一扇窗户。他以“词乐关系”为主要考察视域介入戏曲研究,并通过打通诗词曲的壁垒,将古典戏曲放置在“音乐文学”的链条之上。从此,王国维单薄的那条线就有了“曲学”的伴随。这大约可以视作对戏曲认知的第一次校正。
又一次校正来自被后世学人称为“场上案头一大家”的周贻白先生。他提出“戏剧非奏之场上不为功”,有着显见的重视舞台的倾向。这里的舞台化,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于吴梅和王国维二位先贤的补说,明确了“整体”“立体”研究的进步观念。至此,戏剧和戏曲作为立体艺术的特性才得以初步发掘。
然而,正如上文所言,即使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仍然有着显见的文学倾向。一大批出自中文学科背景的戏曲学者,以不约而同的研究视域和比较丰厚的研究成果,极大开拓了戏曲文学研究的空间,形成了一批厚重扎实的研究成果。同时,以中国戏曲研究院诸多学者为代表的“前海”学者,则多从立体艺术角度,通过论辩和实体研究等不同形式,再次将戏曲本体的认识拉回到“立体艺术”层面上来。
至此,通过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戏曲作为立体艺术的特性已经成为学人共识。而以上几个校正过程,在此编中不仅可以看到明晰的学术线索,而且,丛书编辑者也通过丛书结构全方位、大纵深、多维度的精致构思,完成了将戏曲还原为综合和立体艺术的学术宣言,同时,也标定了学界对于戏曲认知的最新高度。
“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共分十册:《中国戏曲史》《戏曲理论与美学》《戏曲文学》《戏曲表导演》《戏曲音乐》《戏曲剧种》《戏曲舞美》《当代戏曲》《少数民族戏剧》《戏曲跨学科研究》。从戏曲艺术本体角度看,以往的研究者所重视的是三大块儿:戏曲史、戏曲文学和戏曲表演。加上戏曲文学和戏曲史资料的相对易得和相对丰盈,很多学者在从事研究时,也多从这些容易入手的角度切入,从而导致某些角度和领域的荒凉和寂寞。本编的设置中,除了以上常见的三个视域外,还专设了上述多个专册,全方位揭示百年来戏曲艺术研究的立体景观。其在学术史的重要作用,也势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凸显、愈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