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盛世梨园春消息——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

2017-01-09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武丹丹

2017新年戏曲晚会是中宣部、文化部在新年京剧晚会的基础上举办的第四届戏曲晚会,这次晚会无疑是对戏曲艺术的一次礼赞,对戏曲界的一次巡礼。

本次晚会精耕细作,一丝一弦间浸透了主创团队的梨园情怀,展现了充分的文化自信和传统艺术的魅力。一曲开场节目《普天同庆》由多个剧种联袂演出,并重新填词和编配音乐,形象展示了戏曲的魅力,呈现了我们国家丰厚的戏曲资源。藏戏、花灯、川剧、昆曲、京剧等剧种各显神通、各有特色,又统一在中华戏曲的美学风格里,令人赏心悦目。上海昆剧团在“汤莎四百年”之际推出“临川四梦”,是2016年极为亮眼的一道风景线,被认为是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工程以来取得的最新成就。这是经典的坚守和传播,更是文化的自信与弘扬。这些我们从昆曲《紫钗记》选段中可见一斑,昆曲的精美与细腻令人为之倾倒。

晚会既体现出戏曲剧种深厚的历史传承,也体现出了近些年地方戏曲在植根生活沃土、聚焦时代热点中取得的成果。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19台地方戏充分展示了地方戏曲的实力以及在关注现实题材上的努力。地方戏最终获得文华大奖的3台戏均为现代戏。本次戏曲晚会既有京剧骨子老戏《状元媒》、粤剧经典剧目《柳毅传书》的片段,让人在传统中领略戏曲艺术深厚的底蕴;也有反映老年人婚恋题材的山东梆子《跑旱船》、载歌载舞的二人台《喜上喜》以及江苏省淮剧团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双料得主陈明矿、陈澄夫妇共同演绎的淮剧《小镇》选段。

再有,2016年7月至8月,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举办了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会演剧目涵盖全国31个省区市,涉及26个剧种,体现了基层戏曲院团扎根基层、关注现实的创作特点。对基层院团的重视也在本次戏曲晚会上得到充分的展示,除了大剧种的名家展示之外,基层院团的比例明显增加,特别是大众不太熟悉的剧种和演员的亮相。比如越调《老子》、丝弦《杨家将》、川北灯戏《跳蹬》,不同的剧种和题材,诠释的却是一样接地气、鲜活的人物。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人民鲜灵灵、脆生生的生活随着一举手、一投足、一开腔展示在我们眼前,不得不说,戏曲艺术永远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家长里短、喜乐哀愁……样样可以入得戏来,入耳入心。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晚会重点关注现实热点,6分钟的节目《少儿唱大戏》令人眼前一亮、拍案叫好。可见,学习和传承戏曲文化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

2016年12月,中宣部、文化部专门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振兴戏曲艺术,从娃娃抓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戏曲振兴做起”的全国戏曲进校园经验交流会,以探索戏曲传承工作新思路。戏曲晚会上,来自北京各中小学的孩子们在舞台上从容有序,从《拾玉镯》到《珠帘寨》,从《红灯记》到《花木兰》,从《报灯名》到《智取威虎山》,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干净利落,展示了戏曲进校园的成果,也让我们看到戏曲的未来。

壮剧《冯子材》、京剧《党的女儿》、京歌《新的长征在路上》唱出了中华儿女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2017新年戏曲晚会是一次梨园盛世的雅集,也是一段新篇章的开始,“一枝先报春消息,万紫千红次第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