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贱名”要祛除落后思想
2017-01-11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春哥
【事件】社会上“戏子”之称不绝于耳,在相关从业者心中划下了伤痕
【观点】从业者要自强,残存落后思想的社会语境更值得反思
这段时间,社会上“戏子”之称不绝于耳,搅得文艺界戾气横生。葛优无奈称,“戏子就是让人耍的” ,语气里是悲哀;范冰冰并不退让,“不该歧视任何职业” ,她要的是平等;孙浩急了,“我们不是娱乐明星,是艺术家” ,期待的是尊重。与“戏”直接相关的戏剧特别是戏曲工作者更是无端“躺枪” ,不堪烦扰,难抑愤慨。在追求平等、倡导尊重的现代文明社会里,“戏子”这一带有历史印迹、落后观念的称谓,竟似沉渣泛起、旧浪回潮,被某些人自以为占据“现代文明”的道德高地而挂于嘴边,实在让人讶异。
史料记载,“戏子”之谓约始于明清时期。那时,从事表演行业的艺人,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里位列底层,被认为身份卑贱,故而常被贬称为“戏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曾有过一次重要的戏曲改良运动,不仅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历史的新时期,也使广大戏曲工作者迎来了新的生活——1950年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郑重宣告,从此废除“旧艺人”的称谓,而“戏子”的蔑称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过去的艺人成了新社会里的文艺工作者,和各行各业工作者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身份地位大大提高。
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娱乐文化越来越发达,网络信息交互蔓延、爆发,“戏子”的标签却像牛皮糖似的,甩给了部分文艺从业者。虚拟世界里狂喷,现实生活中谩骂,“戏子”之称愈演愈烈,成为部分网民低俗甚至恶俗的集体狂欢的佐料,也在一些优秀的文艺从业者心中划下了伤痕,成为他们心中隐隐的痛。
“戏子”名号确实难听。当然,对于个别的文艺从业者,遭此扣帽并非全无原因。他们忘却艺术初心,甘当市场奴隶,创作无品位、炒作无底线,追名逐利、喧嚣浮躁。他们也许赢得票房、赢得收视、赢得点击,却没有赢得口碑、赢得人心、赢得尊重。更有甚者,陷进失德之泥潭、堕入违法的深渊,成文艺肌体的痈疽。凡此景象,无怪乎为社会舆论鞭挞,无怪乎人丛中甩过来一顶轻飘飘的“戏子”之帽。
然而,“戏子”之称作为历史的产物,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轻视、侮辱演艺行业的潜在意识。这种社会意识的核心,恰恰是落后的、陈旧的社会等级观念,是阶级社会里三教九流、高低贵贱、人身依附、压迫剥削等封建思想的反映。原本落后的社会思想意识依然在当今社会存在,部分地反映出社会文明进步的差异化特征,其屡屡现身亦可见网络文化搅动的因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有意无意地混淆调侃、自我解嘲和作为职业称谓、批判话语的不同语境,自用甚轻而无谓,挞人甚重而自处道德高地、不辨“戏子”称谓的落后内涵。在笔者看来,残存落后思想而不自知、不自觉,可能也是“戏子”至今仍存在的部分原因。
在现代社会里,人格平等、行业平等,带有歧视性质的侮辱,理应为社会所摒弃。优秀的文艺从业者是人类探知心灵世界的先锋,他们为人们供奉文化食粮、指引精神航程、提供生活意义,理应得到社会更多的尊重。诋毁文艺工作者,就是亵渎人类的精神追求。作践优秀文艺工作者,就是拉低自己的文化层次。
要让“戏子”的“贱名”彻底销声匿迹,除了社会文明素质提升外,当然还要文艺工作者做好自己,始终保有对文艺的赤子之心,不为金钱所诱,不为虚名所累,真诚地对待创作、对待受众,坚持艺术修行、加强人格自律,由此塑造起一个良好的演艺形象,用作品说话,用实力打脸吐槽,自然不会被“戏子”之称所玷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