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恢复戏曲原典的至尊魅力——关于推进国民戏曲教育的一点思考

2017-02-20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胡滨
配图

今天推重戏曲,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回归自信的背景下,在五四之后的否定并否定之否定的时代环境中产生的。各地推重戏曲,把中华以京昆为核心的戏曲精华与本地本土的戏曲资源两相结合,而在深圳这座五方杂处的移民之城,本土性也就意味着移民多样性元素与岭南粤剧固有元素的大组合。

放眼全国,戏曲进校园活动正首当其冲方兴未艾地开展中。有人提出要把新编戏引进来,这个观点我一直以为要慎重。戏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可以培养人对母体文化血浓于水的情感,尤其是戏曲的音乐歌唱部分,在传承中为重中之重,是中国人生命情感体验在历史长河中的蕴蓄结晶,正如交响乐和歌剧对西方人的地位和作用。

时光无情,两百多年中戏曲和京剧传承中的大师及其杰出表演已经烟云散去。今有识之士遂提出音配像、京剧(戏曲)电影工程等并付诸实施,旨在传承。传承的关键是在于基座,也就是要把态度和搜索引擎、服务器建起来,而不是胡乱淘些软件进来。 这个基础东西怎么建起来。四梁八柱很重要:生旦净丑为梁,谭余梅程叶裘李萧等即是八柱。经过历史陶冶的经典经过他们的锤炼,也就是戏曲原典,把这些原典编成教材目录,据其研习,培训师资,教辅学生,是一条正确的主干之路。

为什么说新编戏不适宜多用在戏曲进校园中呢?一方面好戏要多磨,经典也是在新创后千锤百炼以成的,新戏必有很长路要走,另一方面,五四以后中国传统戏曲和新生嬗变的话剧等新剧同时分轨前行,由于传统戏曲受众场域的一度式微,很多改良新编的戏曲作品出现,走了话剧等杂糅的路子。这也无可厚非。但教育启蒙不适用,就如同转基因食品不适宜于低龄儿童,正确做法应是用被时间检验的经典,形成最纯正最管用的戏曲品位和情趣的教化,传播优质的戏曲基因,惠及人的一生。

所以很显然,体现爱国情怀的《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体现人间大爱的《锁麟囊》,体现清正廉洁的《铡美案》《赤桑镇》,体现足智多谋的《空城记》,体现孝爱孝道的《六月雪》《钓金龟》,体现忠义的《搜孤救孤》《洪羊洞》等等,加上大师的千锤百炼,尤其经典唱段的脍炙人口韵味无穷,是整个传承必由之径。

戏曲毕竟更像一块孤冷的高地,一片高原上的雪水,她可以滋养进别的艺术的河川,却很难让别的反过来灌溉它,两者相融以后会是新的东西。过去讲听戏,也证明戏曲的音乐歌唱部分渊源尤为深邃,你不通过此扇门,就不能抵达其殿堂,得其堂奥。京剧,被称为中国歌剧。你不用看任何画面或舞台场景,甚至闭上眼睛,去谛听一出老戏,生、旦、净、末、丑,每种音色及其表现的个性神态腔调,都那么活灵活现。四大名旦,荀先生的京白那么水灵舒服,唱腔婉转迷人,尚先生虽然刚健高亢,但把英武侠义的女性刻画得精准,程先生则把自己倒仓的不利因素转化为特色和优势,幽咽峭拔的程腔一度风头无二,而梅先生堪称完美的榜样,雍容大度堪为所有研习启蒙之典范!裘先生是解放后成为宗师的一代大师,他刻画的包拯、魏绛的唱腔那么深入人心,还有什么比它更能培养男儿的血性和刚强!李多奎及其学生李金奎的老旦艺术,还有什么比它更能体现慈爱正义的中国老母亲的形象!亦如古典诗词,只要有一两段深入心底,祖国故乡亲人往事的魂梦随之如影随形。戏曲是滋养万物的文化原典,歌坛天后邓丽君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严格的戏曲训练,对她演唱中文歌影响深远,已是周知的事实。在戏曲繁荣期,高层次的社会人士、文化精英和普罗大众,因戏结缘,戏里戏外,演绎出风情千种的故事,似乎有着“中国人永远年轻的奥秘”。在那个时代里,戏曲更有着为人生为祖国为民众的天责,以梅兰芳、程砚秋为代表的上世纪上半叶的那批艺术家,在逆境中奋争崛起,不失民族的自信和傲骨,其人格光照在艺术中,艺术的高境界必然蕴含着人格的显现!戏曲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追慕和审美依恋,用简约蕴蓄纷繁,以不变包罗万变,援精小刻画深入,以节俭取替奢华,随地域而千妍百艳,有声必歌,无动不舞,这一世间独为中国人传续的精神和艺术生活方式,也是当代至后世人类文明的一道清泉之源。

戏曲传人和专业演员,他们共同推动着京剧等戏曲艺术的发展,但他们会各有侧重。尤其是专业演员中有一部分是以传承为毕生之己任,也有一部分在革故鼎新,应时求变,塑造新的形象和剧目。我以为都应尊重,但在评判他们的创作表演时,可以使用一些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样,业余的民间的戏曲班社票房和专业院团的发展也应该两者并举,也可以使用一些不同的评价标准。

市场来源于土壤,土壤根植于人心,人心自小开始培育,以心连心方能成片成林成势。故戏曲教育是涉及每一国人尤其是学生的最为根本的前提。教育不好就没有土壤,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市场。戏曲进校园,乃至国民的戏曲启蒙和教育,应得到全社会的持久重视,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