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真正的评论与真正的发展

2017-02-27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晓鹰
配图

我曾于去年被邀请担任中国文艺家协会和浙江省文联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的学术主持。回想起来,自觉收获颇多。该论坛主题为“戏剧的中国表达”。这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创作研究课题,与我近些年在导演创作和理论阐发两方面屡屡触及的“中国式舞台意象的现代表达”有共通之处。

我用三个字概括参加该论坛的感受和认识:“新”“真”“忧”。首先是“新”,确实是有很新的印象和感觉。我平时参加戏剧界的各种学术研讨会或创作座谈会,接触的多是国内的顶尖专家,年轻评论者接触的不多。这次集中补缺,从他们的演讲中感受到了强烈的“新意”。 第二是“真”,这跟“新”字是有关系的。青年评论家表现出来的那份真实、真诚、真切,同样给我深刻的印象。第三是“忧”。这次论坛一个比较明显的基调,是大家很多时候都表达出一种忧思、忧虑,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不能立刻找到答案。我以为戏剧评论确实需要一种面对问题进行积极探索的思想动力,我们不只是表达对问题的忧虑,我们也会有关于解决的思考,会寻找解决的可能性或者解决的思路。发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忧”是非常可贵的,其中有一种内在的能量,未来向前发展的动力可能就蕴含在“忧”的精神能量里。

对于年轻评论者,我的建议是,他们可以尝试着更接近艺术创作实践。艺术评论如果对创作实践距离过大就会有隔膜感,这对于两者之间建立良性互动是不利的。评论者其实还同时具有另外两个身份——观看者和研究者。一个观看者当然有自己对观看对象的主观印象,那可能是一些即时的感受和理解,可能不全面、不深入甚至可能情绪化、碎片化,直接把这种主观印象、粗浅理解不经梳理、不作深究就进行表达,只是一个单纯的观看者的评论,事实上很多观众在自媒体上所做的就是这样的评论。而专业的评论者除了是个观看者外还要是个研究者,专业评论是建立在专业研究基础上的,要有专业的思考框架、专业的理论背景,要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观念,尤其是要有一贯性的评价标准。

但我认为只是观看者加上研究者还不够,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评论者,不仅戏剧观看与戏剧评论有区别,戏剧研究与戏剧评论也同样有区别,区别就在与创作实践的关联程度。真正的戏剧评论需要与戏剧创作实践、与戏剧创作者、与戏剧艺术创作的实际过程建立更近的关联和更感性的认知。这就如同只观看体育比赛加上研究体育理论并不能成为一个好的体育评论员,他还需要接触运动员和教练员、观察训练过程甚至旁听赛前布置,总之,他要真正了解从训练到比赛的完整关系,才能做出懂行的、准确的、精彩的比赛评论。我们在就某一个演出所举办的座谈会上常常会听到一些缺乏客观性和针对性的评论,似是而非、语焉不详甚至隔靴搔痒,没有与面前的具体的创作实践案例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对话。其实,真正的艺术创作,真正的创作者,非常需要评论者能针对自己的创作实践展开深入、有效的分析评说,当然,评论者也不必对创作者说一定要具体怎么做或者一定不要具体怎么做,但过于疏远的距离带来的隔膜感,只能造成评论的自说自话而难以对创作实践的提高和深化产生实际影响。

发展艺术评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推进艺术创作向前发展。什么是发展?我们现在经常说中国戏剧的大繁荣、大发展,毫无疑问,中国戏剧目前的确十分繁荣,参与戏剧创作的力量更为多元,演出的场次和观众人次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票房业绩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不过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繁荣并非完全等同于发展,繁荣是量的积累,而发展则应该是质的进步。

我们的戏剧艺术要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靠的是什么?或者说怎样的创作实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我认为有可能要做三方面的不懈努力:

有经典意识的原创。我们观看外国戏剧演出,或者我们自己排演外国戏剧作品,我们要从中得到的是什么?就是要培养建立“经典性”的意识和创作追求。我们有成百上千的原创戏剧,但如果我们没有“经典性”的创作意识,也就是说我们怎么样在原创作品中解决人的精神层面深入开掘和深度表达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对“人”这个艺术创作的根本问题做跨越表面功利层面深入开掘这种经典意识的话,就难以创作出能够流传下去的经典作品。对于经典,每个人的理解会有不同,每个人的能力也会有不同,但需要有“经典性”的意识,在这个共识下努力创作出足够多的作品,构成足够大的基数。其中哪些能够成为经典,哪些只是过眼烟云,这个大浪淘沙的工作可以留给历史去做。但是如果没有追求“经典性”的意识,恐怕有再大的作品基数,也难以出现真正的传世之作。

有中国意识的原创。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讲好中国故事,我理解讲好中国故事,是要塑造好中国式的人物、表达好中国式的情感,如果能够深入传递中国式的哲思,当然更好。还有一层是不可或缺的,就是中国式的表达。这里的表达不只是表面形式,其中包括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两个方面,“中国式的表达”不是贴上一个简单的形式标签就能实现的。

有创新意识。我们应该在戏剧创作中为我们的文化底蕴和戏剧传统注入一种现代品格,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当代活力、能与世界交流的现代表达。

总之,戏剧评论应该对戏剧创作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推动中国戏剧出现更多有“经典意识”“中国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作品,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戏剧的现代表达之路。我们要拿创作与世界对话,我们所有的观念、所有的评说都不能脱离艺术创作实践探索,因为如果中国戏剧的创作实践拿不出真正能够与现代对话、与世界交流的原创作品,戏剧的中国表达就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