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文艺不应“虚无”历史

2017-03-06 发表|来源:中国文明网|作者:常文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跟有“谍战小说之王”之称的知名编剧麦家握手时说:“现在一些谍战剧不尊重历史,给观众造成了不良影响。”

习总书记批评的虽然是“一些谍战剧”,却指出了时下文艺界的一大弊病: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现在不少文艺作品任意肆意篡改历史、随意评说历史、故意歪曲历史,美化历史证明是邪恶的东西,污蔑历史证明是美好的东西。其表征主要有三:

一曰“颠覆”历史。一些文艺作品捏造事实,蓄意歪曲民族脊梁、革命领袖和历史事件。如将孙中山描绘成窃国大盗,反之则夸大蒋介石的孝道,将其描写成真君子;把岳飞的精忠报国解读为“不识时务”,而遭人唾弃的秦桧倒成了“旷世良臣”。

二曰“戏说”历史。自上世90年代初《戏说乾隆》引起轰动之后,“戏说”之风却愈刮愈烈,90年代甚至发展成“胡说”和“恶搞”。如行剌秦王的勇士荆轲,被拍成敬畏秦始皇、临阵退却的懦夫;孔夫子被写成修侠情圣;杜甫被“再创作”为杂耍混混。

三曰“臆造”历史。有的文艺工作者素质低下,或懒惰浮躁,不肯花点时间读历史,闹出许多笑话。以电视剧《康熙王朝》为例,剧中大学士明珠说:“大清律乃圣祖所定”。“圣祖”是康熙死后的庙号,他还在世,谁能预知他的庙号?“满清”是晚清革命党人对清统治者的蔑称,包含敌意,而剧中孝庄皇后动辄自称“满清”。连起码的历史常识都没有!

文艺虚无历史,危害甚大。肆意“戏说”历史,这种行为的危害是,它拒绝了历史提供的各种文化经验进入现实的可能。历史被封存、消费,它所携带的经验和智慧也随之消散,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就失去了根据,一个国家和民族由此陷入集体失忆,进而迷失前行的方面。“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正是这个道理。

同时,文艺既有娱乐功能,又有教育功能。学校教育完成以后,人们更多的历史知识,是通过各种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来获得的。而且,文学艺术以形象化的审美方式介入历史,比抽象的历史叙事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文艺“颠覆”历史、“臆造”历史,歪曲历史人物,将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混乱,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误导。

诚然,文艺作品不是历史教科书,不能要求每一件事、每一人物、每句话都要有历史依据,文艺工作者可以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下,展开想象的翅膀,虚构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完全正当的。

但需切记的是,虚构不是虚无,文艺作品虚构的历史,可以不是真人真事,但它应该体现本质真实的历史。比如,《红楼梦》刻意隐去真事,留下满纸虚构,但这些虚构,是为了更生动地揭示所处的那个时代,揭示封建社会不可挽回的命运,告诉人们那段历史的本质。如果文艺创作丧失了历史真实,任由想象和虚构如脱缰野马,即便再华丽奇谲,也毫无意义。

文艺工作者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期待广大作家、编剧、导演以习总书记“现在一些谍战剧不尊重历史,给观众造成了不良影响”这句话为镜鉴,以对历史、对未来、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在文艺创作中,既“放飞想象的翅膀,又脚踩坚实的历史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