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加强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

2017-03-16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薛 帅

全国人大代表冯英:

“要为更多的艺术创作者提供机会,为高层次艺术人才的引进开辟绿色通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加强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彰显大国文化形象、呈现中华艺术造诣,要靠作品,最终还是要靠优秀人才。”冯英说。

2016年,中央芭蕾舞团把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过年》(又称中国版《胡桃夹子》)带到了亚、欧主流社会的观众面前。“这几部作品用芭蕾这一国际化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华民族文化之美,国际反响热烈,让我们坚定了自己所走的路,也让演员与创作者有了更多自信。”冯英欣慰地说。

但艺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往往并不长久。“舞蹈、杂技、戏曲等艺术门类的共同特点是培养周期长、淘汰率高、艺术生命短、职业风险高。”冯英坦言,比如芭蕾舞演员,一般从10岁左右开始进行六七年的专业训练,再经过几年舞台实践方能到达成熟期,但大多数演员30岁以后就逐渐退出舞台。“在有效时间内培养出一批尖子演员队伍、稳定一批精良的创作人才队伍,是眼下的关键。”

今年两会,冯英提出了《关于加强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表演艺术的核心是人,中直院团要发展,人才是最重要的保障。近年来,得益于党和政府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引导和扶持,中直院团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上了一个台阶。”冯英说。据介绍,截至2015年,17个中直院团从业人数5117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占30.4%,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737人,占从业人员的14.4%,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工中的比例普遍超过80%,基本形成了一支人数多、门类全、水平高、肯奉献的人才队伍,保证了中直院团各项任务的完成。

“但是,中直院团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些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成为前进中的短板。”冯英坦言,几经变迁,许多院团取消了创作部门,编剧、作曲、编导、舞台美术设计人员大量流失,要么退休,要么转行到收入更高的影视业、娱乐业,舞台原创人才出现断层。

“院团创作过多依靠外援,会影响到创作质量和效率,也抬高了创作成本。”冯英告诉记者,由于现行政策,京外艺术人才入编比较困难,而院团又需要优秀人才补充,各院团不得不各显神通,采取灵活的用人方式,如聘用、兼职或打“零工”,这使中直院团在人员构成上形成一团(院)两制、三制乃至多制。加上艺术院校优秀毕业生选择多元化,不少好苗子毕业后去了国外的院团、机构,造成中直院团优秀后备人才不足。“优秀人才既难进来,也难留下。”冯英感叹。

为此,冯英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中直院团艺术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应逐步恢复各院团的创作部门,设立专门岗位留住创作人才;其次,应加强创作人才梯队培养,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提供业务进修、交流的机会。此外,在分配机制上要对创作人才有所倾斜,健全落实知识、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并调整现行的资金投入“重物不重人”的倾向,加大在剧目创排中人员经费的比重。

冯英建议,结合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战略布局,抓住机遇与地方深度合作,利用北京市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开辟中直院团高层次艺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共同打造艺术人才高地。“同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搭建团(院)校合一新模式,鼓励院团与艺术院校合作办学,支持有条件的院团开办附属艺术学校。”冯英说,“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尽快适应院团风格,学用结合,增加舞台实践,为剧团提供后备人才,也可为中直院团优秀演员转岗提供平台出路。”

针对许多年轻演员的退役出路之忧,冯英建议,可参照运动员的相关政策,在国家层面建立舞蹈、杂技、戏曲、武功演员保障基金制度,用于退役演员上学深造、转岗培训、自主择业,并为演员上意外伤病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