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像音像”:承陈启新的国家文化工程
2017-04-17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宋 震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这是继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实施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计划”和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要求“做好京剧‘像音像’工作”之后,中央层面关于“像音像”工作的第三次表述,也是首次使用“戏曲‘像音像’”的提法,这预示着“像音像”工作在由天津推向全国的进程中,即将由京剧扩展至地方戏曲剧种。
“像音像”工程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继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包含的有关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为“像音像”工程的组织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同志指出:“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继承和发展永远是联系在一起的,振兴戏曲要在继承中求发展。“像音像”与“音配像”一脉相承,“音配像”以“先继承后发展”为主题,“像音像”回答的则是“继承了什么、继承了多少”的问题,其重心在“继承发展统一”。人们常说“推陈出新”,但就戏曲而言,“推”了陈未必真能出新,片面鼓励“出”新也未必等同于好的发展。传统戏曲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还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只有善于继承才会有真的创新和好的发展。
“像音像”的创意、策划发轫于京剧“音配像”工程实施中后期,根据舞台演出的音和像既可分离、亦可合成的特性,在《京剧集萃》的录制过程中,在反复实验“音配像”“像配音”等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当时,为克服剧场演出音质不好的问题,反映优秀演员的真实水平,采用演员本人先在录音棚录音、再由本人按音配像的方式进行录制,但这一方式有一些问题,如唱的时候不易入戏、缺乏激情、尺寸时间不好掌握、缺乏剧场氛围;后又尝试利用演员以前演出的实况录像,由其本人在录音室配音的录制方式,却又产生了演员配音时精力分散、放不开唱的新问题。1999年4月,李瑞环同志在评价和总结两种录制方式的利弊时首次提出了“像、音、像”的思路,即:首先在剧场演出取像,力求最好剧场效果;后在录音室看像录音,以求最佳声音效果;再由演员本人为自己的录音配像,使音和像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一思路既保证了主要演员主要唱段的声音质量,又恢复了剧团先排戏、后演出、再制作的习惯做法,还有利于促使剧团在排练上下功夫从而确保和提升演出的艺术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第一个“像”最后不用,但其却是演员在录音室录音时建立“舞台感”、启发情绪、激发情感、调控节奏的基础,只有“看像录音”“放开唱”,才能有情绪、激情最好的“音”,第二个“像”也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从而留下尽可能完美的记录。
1999年开始,“像音像”工作由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先行先试,共录制了30余出剧目;2014年秋,“像音像”工作正式启动,被列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天津京剧院、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参与试录工作;2015年冬,在天津北方电影集团建立“像音像”基地,次年春,天津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2016年1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开设《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专栏,收视率持续攀升;2016年起,在中宣部的支持、指导和部署下,文化部成立京剧“像音像”工程办公室,组建了专家指导委员会,遴选出了第一批102名演员、127部剧目,并筹备建设北京基地和上海基地;截至2017年3月,天津基地已录制完成京、津、冀、渝、吉、滇等省市专业院团的剧目53部(含评剧8部),其立足天津、服务全国的“像音像”生产组织体系已基本形成。
“像音像”工程不仅为那些在继承发展方面具有独到感悟并代表着当代最好水平的有成就演员留下了美好的纪念,也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剧目资料和传习教材,促进了以经典普及戏曲人口,还为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像音像”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恢复和重建戏曲院团的专业秩序,深化并促进院团改革发展。从演出史来看,戏曲剧团的运营无不以保留剧目为中心。“像音像”工程有助于推动戏曲院团聚焦于“东西实在太好、演出实在太少”的传统经典剧目的挖掘、整理、改编以及新编剧目向保留剧目转化,院团剧目储备借“像音像”得以丰富和发展。例如,《珍珠衫》即是传统剧目改编的典范之作,筱白玉霜留下的音只有两场,其他场次都是在既尊重传统又有所创造的基础上创作的,该剧现已成为白派剧团的看家戏、吃饭戏;又如,张派名剧《望江亭》中,当杨衙内显摆圣旨和尚方宝剑后,谭记儿原有个“听他言心暗想”的散板唱段,这都是电影版和“音配像”版中所没有的,而在“像音像”版中恢复的;再者,“像音像”的录制为各院团相互配合、互相学习创造了机会,通过合作交流,院团会的戏就多了,而主演之间的合作共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院团之间高水平人才分布失衡的结构性矛盾。
“像音像”制作过程本身可以放大老问题、发现新问题、切中要害、聚焦改进,比一过性的演出或一般的影音记录更为深刻,能有效提升剧目的整体性舞台规范,改观剧目“有形无质”的现象,整体提升院团的专业能力。与演出和实况录像相比,“像音像”的录制有如一场严格的考试。以往的戏曲录音多用混录,而“像音像”录制时,几乎每个演员、每件乐器都采用单轨录音,任何一点儿瑕疵都很明显。这不仅让演员对唱词、声腔、音色、音准乃至每一句的劲头和尺寸的把握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乐队在伴奏时对每一个节拍、每一个音符以及整体节奏把握上的精益求精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像音像”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倒逼当代名家重新学习、再次深造,使他们从唱腔、唱词、表演形式,到演唱技巧都有了升华、完善和提炼,也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升了主演所在院团的规范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像音像”的录制不仅从整体上规范了舞台演出,有时也在细节上促成了试错与改善。例如,评剧《海棠红》“小荣儿你在哪里”一段唱,原配器中有高胡,初衷是为了“来点儿创新”,但其音色与悲戚的情绪并不协调,平日演出时一过而过并不显眼,而“像音像”的录制促使主演专心一意地凝神细思,终于辨明了这个节点,“拿掉”了高胡。
“像音像”工程以“不留遗憾”为艺术追求,既是为了解决一过性演出或实况录像不可避免的缺憾,也是为了真实再现当今优秀演员的最好水平与最佳状态。在我国,多数剧场的声场设计不理想、混响不合适,加之戏曲演员“卖嗓子”与音响扩声系统之间的抵牾,优秀戏曲演员的实际水平难以得到真正体现,戏曲艺术的整体呈现也会受到影响。基于此,“像音像”工程力争实现的“不留遗憾”并不是在追求“虚假的完美”,而是要尽人力所能减少文化基因提取过程中的不当损耗,尽最大可能避免数据在保存和传递过程中的信息衰减,为后学后世留下可靠的活态记录。更为重要的是,戏曲观众的美感格局表现为一种既要看戏、又要看艺的双重鉴赏观,其对于演员技巧的要求占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力求“完美”也契合戏曲观众独特的心理定势和审美期待。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假唱录音”(Play Back)源于电影录音师的发明;迄今,电影中凡有歌唱元素的镜头或歌舞场面的制作仍普遍采用这一方法。“像音像”借鉴这一方法并加以改进,既减少了录音和影像摄制过程中声音的失真,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声音的真实饱满、创造了观剧的现场感、保持了戏曲音乐的魅力。
“像音像”工程不仅为时代、为人类留下了最具中国气派的最好的精品力作,也在世界范围内为其他民族保存、传承、弘扬、发展传统表演艺术树立了智慧的范式。作为文化基因的载体,“像音像”成果将与“音配像”成果形成相互参照的格局,为后学后世留下可供比较、可资借鉴的范版。“像音像”工程尊重戏曲呈现的本体特征,准确还原戏曲剧场特殊的观演氛围,以舞台意境、传统意蕴体现戏曲表演有距离的审美,通过符合戏曲规律的舞台调度,强化戏曲写意性、程式性、虚拟性的规定性,为后人留下了重启或接续传统审美系统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像音像”也促进了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的更好结合,为传统戏曲的高水平传承与全息化保存,为中华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了新的机遇。
“像音像”工程为传统戏曲这一后天文化基因的社会性传承奠定了基础,减低了因口传心授和时代变迁带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是一项具有战略高度、历史厚度和时代宽度的“承陈启新”的国家文化工程。创新必须植根于继承的基础之上,而继承也不仅仅是把承传下来的剧目延续到后世,还要有新的开启、新的发展。当代优秀演员在认真继承的基础上经过“像音像”的锤炼,有了新的感悟、新的提高,意在求“新”的观众也通过对“像音像”剧目的观赏,收获看戏的新感受,见闻演员对戏的新处理,这不正是一种新的开启、新的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