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一剧一评”把脉开方
2017-06-01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刘 淼每天晚上看戏结束,回到酒店,顾不上休息,迅速整理观戏感受;第二天上午,步行到江南织造博物馆会议室,在研讨会上为前一天演出的剧目“把脉开方”……这是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江苏南京开幕至闭幕,每位评委每天的工作节奏。
在中央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后,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开始取消评奖环节,代之以“一剧一评”的方式,在每场演出结束后组织研讨会,对剧目质量、演出效果进行点评、探讨。实施“一剧一评”第二年,专家们对于剧目创作、人才培养、传承创新的建设性意见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创作者的收获自然也更加丰厚。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相较评奖,“一剧一评”有着更大的优势。他说:“过去评奖,得奖的兴高采烈,没得奖的很有意见,但是对剧目的提升价值不大。如今的‘一剧一评’是创作者学习提高的机会,通过专家点评找到进一步加工提炼的路径,从‘高原’向‘高峰’攀登;这也是评论工作者改变评论方式,从实际出发,了解创作者的甘苦,实事求是、与人为善地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新方式。互补共进,双方受益。”
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汪人元每天看戏后都要撰写数页笔记,为第二天的研讨会认真做准备。取消评奖,改为“一剧一评”,从多少会带有一些功利性、目的性的交流变成纯粹从艺术的发展、得失方面进行的交流,是推动艺术创作发展更有效的方式。
亲身经历了从评奖到评论制度转变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深刻感受到“一剧一评”给院团带来的变化。他说:“之前,确实有一些剧目为了评奖而作,投入了很多,一旦获奖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如今取消了评奖,院团自然把关注点放在了聆听专家意见、思考怎样把戏演好上。这对于出人出戏出精品以及对院团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我认为,编剧可以考虑增加一个人物,一个成天叼着烟袋的老头儿。这是怕老婆的丑角,老婆一生气,他就往山洞跑……这样既丰富了人物设置,又让情节更合理。”“戏里的很多身段既有传统的京剧程式,也借鉴了现代舞甚至街舞。这个尝试不错,但也要适度。”……每一场研讨会上,专家不仅会一针见血地指出剧目存在的问题,也会展开思路帮助创作者找到解决的办法。
京剧名家张建国在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不仅主演了新编现代戏《奚啸伯》,还首次担任导演。张建国对在舞台上把握角色、塑造人物早已驾轻就熟,但对剧目进行二度创作心里还没底。虽然当天晚上还有一场演出,张建国还是早早在会议室坐定,聆听评委、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专家给出的建议对我特别有启发,我都一一记录下来,会根据这些意见认真思考,完善《奚啸伯》的创作。”张建国说。
中国戏曲学院青春版《江姐》在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赢得了众多观众和专家的好评。在评论会上,专家也从演员表演、京剧传承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有一些问题,创作者往往因为‘身在此山中’而意识不到,专家客观、全面的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主办方请来的专家阵容非常强大,包括评论家、导演、编剧、京剧名家等业内人士,我们得到的建议可谓多角度、多维度,让主创人员对戏曲学院人才的培养有了重新审视的机会。‘一剧一评’对于推动戏曲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徐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