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剧院当有新作为
2018-11-22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璐首届中国剧院发展论坛举行,业内专家共商新时代中国剧院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大家认为——
新时代中国剧院当有新作为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剧院建设的高潮,据文化和旅游部相关数据显示, 2015年全国拥有2143个剧场, 2016年增长到2285个, 2017年增长到2455个,这一方面弥补了全国性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长期的历史不足问题,但另一方面,因盲目跟进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也日益显现:定位模糊、经营模式单一、人才缺乏、场馆利用率偏低、与院团处于割裂状态,致使效益未获得充分的发挥……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剧院的发展为行业所热议,如何创新剧院运营模式?如何提升剧院经营业态、改善剧院经营效益?如何发挥好舞台在艺术生产中的平台作用?剧院管理如何坚持人民性?……这些问题迫在眉睫。近日,首届中国剧院发展论坛在国家大剧院召开,与会专家建言献策,为新时代中国剧院的发展共谋举措。
深化剧院改革,必须从自身寻找着力点
据相关调查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建成的大剧院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剧院不能满足专业演出需求,很多剧院存在较大的质量缺陷,而仅有三分之一的剧院达到设计标准,整体而言,好的剧院不多。在业内专家看来,深化剧院改革,必须从剧院自身的角度寻找着力点,创新运营模式、提升经营业态、加强学科和人才建设、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剧院作为表演艺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解决剧院问题,不能仅就剧院论剧院,还应该从整个产业链角度来剖析,将剧院打造成为重要的思想文化重镇。
“如今的院团和剧院作为表演艺术产业链的上游和中游,二者基本处于割裂状态,院团‘有鸟无巢’ ,有节目没剧场,剧院‘有巢不养鸟’ ,租场地而不经营节目。这不仅制约了院团的发展,而且也造成剧场的巨大浪费,给剧院运营带来压力。 ”国家大剧院首任院长陈平表示,形成剧院和剧团的合力效应,在当下尤为重要。
广州大剧院2010年正式进入运营,据中演演出院线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利介绍,当时广州大剧院跟广州市政府协议,开启“零编制、零补贴”的运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从先天上注定要靠市场化发展和生存。在这种模式之下,从上游演出策划、生产、引进,到中间环节宣传、营销、票务渠道建设、会员体系建立,再到下游剧场服务、观众培养拓展及艺术产品的开发,全部由剧院组建团队完成。广州大剧院承担了演出公司、票务公司、舞美公司、服务公司等职能。 ”张利说,广州大剧院试运营时,提出打造全产业链的概念,从剧院内容产品制定、营销平台、会员体系等整个流程都是由剧院自身来完成。
张利介绍,在广州大剧院100多名员工里,大概有50 %的人是营销人员,营销宣传占到剧院发展流程线上的重头,这样的运营模式也为广州大剧院带来良好的发展效应,如今广州大剧院两个厅,每年演出场次能达到400场,在这些演出中,剧院独立策划和自营演出的项目达到70 %,其中成本超过50万元的项目也达到了一半以上。“过去一些演出公司只愿意把演出卖给剧场,如今有很多公司愿意到我们这里来租剧场,全产业链的模式,对剧院运营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张利说。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下属有上海10家文艺院团(学校)和5个剧场,据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副总裁陈雨人介绍,目前文广集团旗下的众多剧院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经营上相对较困难,除了固定观众,一般观众都是低频消费,位于市中心的兰心戏院, 680多个座位的剧场,每年演出量达到270场,但是利润却相对较少, 2017年有1200万元左右的收入,利润不到60万元。陈雨人表示,未来上海文广集团将会把原来相对割裂、互相独立的剧院打造成一个整体,统一规划每年的演出行为,也将积极与周边城市开展相关合作,拓宽剧院运营渠道。
打造完善舞台,成为剧院发展的重中之重
业内专家认为,剧院功能的实现,除了聚焦节目组织、运营、宣传、营销、市场等方面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节目呈现,而这其中的重中之重是舞台。舞台为表演艺术合成、排练提供保障,舞台设计和制作的技术水平代表了剧院在业界的专业水准。
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剧院,在舞台的部门设计和职能设计方面,在建院之初有特别的考虑。据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李志祥介绍,一般剧院的舞台设计部在整个剧院管理团队和机构设置里,人数上是不占优势的,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技术部在全院各部门当中人数最多,达到230多人。
“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主要发挥两个功能,一方面对所有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技术标准工作起到牵头作用,另外一方面对所有将在大剧院上演的剧目进行技术协调。我们的舞台技术部承担参与了国家大剧院艺术生产全过程,使得剧目管理工作、技术整体把握有很好的把控。技术部未来还要朝着第三个方面延伸,深入到剧目制作等生产过程里,进一步完善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最后一个环节,生产环节的把控。 ”李志祥说。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卢向东看来,舞台的价值空间是剧院里面最核心的内容。卢向东介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剧场只搭建戏台,基本上没有观众席。到了清末以后,为了让舞台空间增值,逐渐演化出室内剧场,出现了室座、楼座、前厅,空间的展开是为了扩大舞台价值。“西方的一些剧院为舞台的价值增值做了很多努力,拿德国德意志歌剧院来说,他们从一个舞台变成三个舞台,空间价值得到增长,还有巴西歌剧院,一个主台有九个辅台增值,这都体现了舞台的价值空间在剧院里的重要性。 ”
不过,舞台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在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洁看来,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舞台的各个转台直径是不同的,一些戏的某些段落需要不同的速度,某些段落又需要相同的速度,国内又没有把舞台设备纳入到监管设备的管理范围,这对于管理者来说责任重大,所以舞台标准的设立很重要。 ”张洁说。
剧院一定要尊重观众,提倡人民性
国家大剧院设计者、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其设计国家大剧院和其他机场、剧院时,特别注重考虑了人民,考虑了受众。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崔中芳认为,面向大众的剧院都需要提倡人民性,在讨论剧院发展的过程中,运营管理、剧团、舞台等方面往往会被谈及,唯独观众、受众容易被忽略。剧院作为特别的文化设施,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很强,剧院一定要尊重观众,观众才会回报剧院。
“我们现在很多剧场在建造的时候,人民性的问题考虑得不够周全,比如选址问题,他们不是考虑观众如何方便到剧场去。剧院里面布局也很重要,比如观众席与舞台的高度和视野,有的剧场舞台造得很高,有时候观众连演员的脚都看不见。我们不能只图外观宏大、漂亮,忽视了里面的设置。 ”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大剧院首任艺术总监钱世锦表示。
在国家大剧院原副院长王争鸣看来,剧院为公共文化机构,它本身带有人民性是不言而喻的。王争鸣说,国家大剧院2007年12月正式开放以后,确定了经营宗旨: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人民性居于首位,这也是国家大剧院这么多年来坚持低票价、每年办1000多场公益性演出和活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