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武将“翎子”溯源

2019-03-11 发表|来源:太原日报|作者:张贵桃

我们经常看到戏曲中扮演武将的演员帽盔上插着两支很长的雉鸡尾翅,通常称为“翎子”,除起装饰作用外,还通过舞动翎子,作出许多优美的身段动作,借以表现人物的心情、神态。这一装饰有很长的历史渊源。

《列子·黄帝》:“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意思是,黄帝与炎帝在阪泉的原野上打仗,率领熊、罴、狼、豹、虎担任前驱,雕、鹖、鹰、鸢作为旗帜,这是用力量来驱使禽兽啊。

读者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5000多年前,黄帝就能驯化鸷禽猛兽为自己作战吗?就是现在也不可能啊!君有所不知,这里的鸷禽猛兽都不是实指,而是指军旗上的图腾。

中国古代的氏族部落常以自然物为其部落的保护神,并且制成偶像,虔心供奉,名曰“图腾”。黄帝管辖地多为山居部落,他们崇奉的图腾(山神)往往就是鸷禽猛兽。

“帅熊、罴、狼、豹、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这句话,用的是互文修辞格。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的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黄帝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率领分别打着以熊、罴、狼、豹、虎、雕、鹖、鹰、鸢等为图腾的旗帜的各部落冲锋陷阵。

后来,随着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广泛使用,以部落为单位、以图腾为标志的军旗逐渐被以国家为单位、以文字为标志的军旗所代替。但是,以鸷禽猛兽作图腾,在战斗中鼓舞士气的象征意义,被战国时期的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以更为巧妙简洁的形式保留下来,演变为武冠上的鹖尾。

《后汉书·舆服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胡广说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冠,纱縠单衣。虎贲将虎文裤,白虎文剑佩刀。虎贲武骑鹖冠,虎文单衣。襄邑岁献织成虎文云。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

由此可知,武冠上加双鹖尾是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时首创的。为什么在那么多的鸷禽猛兽中选中鹖尾作武将的标志呢?因为“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

鹖,现在叫褐马鸡,它性情暴躁、健勇善斗,有至死不避艰险的品格。《禽经》:“鹖,毅鸟也。毅不知死。状类鸡,首有冠,性敢于斗,死犹不置,是不知死也。《左传》:‘鹖冠,武士戴之,象其勇也。’”

值得一提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的服饰改革是在吸收汉民族和北方胡人服饰的基础上进行的,把褐马鸡尾插在武将帽子上,利用褐马鸡勇义兼备的特点鼓舞士气,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所以这一改革,很快就得到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的普遍认可,秦始皇兵马俑中的武将俑,武冠上就有褐马鸡尾。

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鹖冠的形状逐渐出现变化,内涵亦有所增加。元明清以来,并不是所有武将都戴鹖冠。但鹖作为勇敢的象征,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斗死不却”的精神不可或缺。直至清朝,仍有官员的官帽上佩戴褐马鸡尾羽做的蓝翎和花翎。

戏曲作为一种艺术,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所以,扮演武将的演员戴鹖冠就很自然了。

问题出来了。褐马鸡从古至今都是禽鸟中名贵的珍稀种类,分布地也很少。《说文》:“鹖,鹖鸟也。似雉,出上党。”现在仅见于中国山西省西北部管涔山和关帝山一带、河北省西北部、陕西省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等少数地区,数量也不多,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古代军队中的武将和古今戏曲中的武将演员都要戴武冠,插鹖尾,哪有那么多鹖尾呀?因为雉不仅外形像鹖,其好斗的特点也像鹖,人们就用分布广泛、数量繁多的雉尾(雉俗称野鸡,雉尾即公野鸡尾羽)代替。所以群众都称演员武冠上的尾羽为“雉尾”或“鸡翎”“翎子”,而不叫“鹖尾”。

最后一个问题: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地点在哪里,他用的是哪里的鹖尾?

战国时期,以今娄烦境域为中心的古楼烦国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练兵之地。赵国作为原晋国的一部分,其地盘主要在晋中和晋西北,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年(298),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今内蒙鄂尔多斯一带)而致其兵。”

赵武灵王为了富国强兵,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他带头穿窄袖短袄的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史记·匈奴传》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臣服”林胡后又“礼服”楼烦,征集了他们的军队,把林胡、楼烦两国上千里的土地并入自己版图。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静乐县志》载:“周赧王八年(前307),赵武灵王破义渠,自代至阴山,守楼烦为都,于此练兵。”

今娄烦县马家庄乡城东沟村有被赵武灵王破灭的楼烦古城遗址,其村名亦由此而来;娄烦城北35公里的静乐县城附近有赵王城村。这些都是赵武灵王在娄烦及周边活动的遗迹。

至于褐马鸡,主要栖息地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以及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林混交森林中。云顶山就是这样的混交林,林中的褐马鸡,从古至今都有,想看你就自己去看吧。

由此可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地点就在以现在娄烦境域为中心的古楼烦国,他所用的鹖尾是就地取材,其中包括娄烦县、方山县和交城县交界的云顶山(关帝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