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不负新时代 攀登新高峰

2019-04-03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田沁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转变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是我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我受到鼓舞,也倍感振奋,明确了自己创作和前进的方向。

与时代同步伐 牢固树立新时代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就意味着,我们各个领域的工作都有一个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问题。具体到文艺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毋庸置疑,文艺的“高峰”作品,就孕育在这个引领之中。真正称得上“高峰”的文艺作品,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指出的“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如果我们只是身体进入新时代,头脑仍然停留在过去,我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无法做到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文艺要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 70年变化翻天覆地,70年奋斗感天动地,新时代蓝图经天纬地,文艺工作者要敏感于新时代的变化、新时代的风貌、新时代的气质、新时代的进步,为新时代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把符合新时代的文艺气象树立起来,读懂新时代,投身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培根铸魂,发出强国梦的文艺之声。

载人深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脱贫攻坚等,新时代数不清的奇迹,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热情讴歌。这是文艺创作引领新时代、攀登新高峰的必由之路,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用文艺汇聚人心、凝聚共识;为时代画像,神情俊美;为时代立传,气象万千;为时代明德,光辉灿烂;用文艺汇聚起亿万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 走进实践最深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顺利实现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中国人口众多,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2018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提出,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要走进实践深处”。对文艺工作者而言,最好的题材永远来自人民,最大的幸福是被人民认可。我们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我正在导演民族歌舞剧《扶贫路上》,聚焦基层扶贫第一线艰苦奋斗的党员干部,我和主创团队数次走进广西百色最偏远的角落调研采访,和农民面对面谈心,跟着村第一书记挨家挨户走访,那些默默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带给我们最真实的鼓舞。这次创作过程,就是一次向人民学习、被人民感动的过程。

做有文化含量的戏剧给观众,这是我们不容置疑的文化责任和担当。观众花时间、金钱、精力看戏,创作者如果不给出一个像模像样的精神产品,那就是失职。戏剧的功能是让大家走进剧场,看到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里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温暖的情感或是冷峻的理性思辨,传递昂扬的正能量。

以精品奉献人民 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

以精品奉献人民,首先要求文艺工作者有打造出精品的愿望、决心和本事。对于舞台艺术而言,要调动诸多艺术家的积极性、创造性,综合地去完成精品的创造,必须不畏困难、团结协作、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对于精品,从时间上看,是可以常演常新;从空间上看,是可以广泛传播,被人民普遍接受;从作品本身来讲,必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三个维度齐备,才可以称为舞台艺术精品。打造精品的目的不是给个人树碑立传,而是需要奉献给人民,由人民来看来评。

作为一个中国人,生活在一个拥有五千年漫长历史文明的国家,应该自觉感到骄傲和庆幸。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中国文化是五千年一以贯之的。我的作品很多是对中国传统题材的当代解读和全新探索,创新不是一味追求流行,而是要基于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通过现代技术和视角,做好中国式表达。

从我的处女作《断腕》开始,到话剧《生死场》《赵氏孤儿》《四世同堂》《青蛇》《北京法源寺》《狂飙》,歌剧《长征》等,我导演的几乎都是中国戏。虽然我也导演过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李尔王》,但我改成了中国故事。这是因为世界艺术家有对世界名著不同的理解与解读。作为一个中国戏剧创作者终归还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属于中国的戏剧。

我们不能被西方技术控制,而是巧思善用,做出伟大的中国文化故事。西方的技术是可以拿来使用的,在吸收了一些舞台工程化技术、专业能力之后,我所做的依旧是中国式的表达。比如《青蛇》,我们跟德国、英国的设计师合作,该剧受邀美国肯尼迪艺术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这一古老的中国故事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再如歌剧《长征》,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展现红军坚定的信仰和“行走的力量”。《长征》自演出以来,这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歌剧,始终一票难求,主旋律戏剧受到观众喜爱。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以精品奉献人民,让人民来评判。

用明德引领风尚 以作品立大德

文艺工作者首先需要自身“明德”,以德为先,不但要恪守做人底线,还要“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以为衣,独好修以为常”,做风霜高洁的道德楷模,自珍自重,勤业精业,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同时,我们需要把明德放到作品里去彰显,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作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深沉的家国情怀,立大德、明真理,让伟大的德行光照于中华大地。

我导演的话剧《赵氏孤儿》贯穿着“失义人心不在,失信正道不存”的春秋大义精神,剧情仍取材于《左传》《史记》等史料记载以及元代纪君祥的同名杂剧,但我们力求探讨诚信在时代中所具备的普遍意义;《北京法源寺》则是一出晚清题材剧,讲述了一次困境中的国家突围,剧中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每一个人都是爱国的,他们利益角度虽有不同,但是剧中人没有一个不尽心竭力地希望国家好;在《聆听弘一》中,弘一法师在自觉的严苛戒律中,得到的不是俗眼看到的苦楚,而是超越俗世的极大自由和喜乐。我希望观众能够发现,中国话剧的开拓者李叔同是一位提出“以戒为师”的大德智者,观众能在观剧的同时,明朗自身与时代的关系。

让作品能够启迪人心、传续文化,是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壮志情怀。时刻牢记培根铸魂的使命,为时代书写,为人民创作,努力深入现实、共同铸就“高峰”,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自我要求。(作者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