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致敬盛典 创造未来

2019-08-23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季国平
配图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演出剧目

百戏盛典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文化工程,是传统戏曲在当代的一次集中亮相,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我们为百戏盛典叫好,为昆山的文化胆识和自觉担当点赞!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了全国地方戏调研工作,百戏盛典正是这次地方戏普查和调研结果的一次大规模的“昆山雅集”。昆山是昆山腔的发源地,“昆山雅集”也是昆山历史上曾盛行一时的文艺雅事。在古老的中华戏曲大家庭里,昆曲有着“百戏之祖”的美誉。新时代的昆山以长远眼光和文化担当,自觉肩负起百戏盛典的历史重任,直接调动了全国戏曲工作者传承和发展中华戏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然,我们在致敬盛典之余,更要思考348个地方戏剧种在当下如何迎接时代挑战,传承发展,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非常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限于篇幅,这里简要说两点感想。

一是重视传承、敬畏传统,充分认识戏曲是累积传承性的舞台艺术。

这次展演的剧目大多是传统戏,是各剧种的经典剧目,充分体现了中华戏曲的审美风范和艺术魅力。百戏展演中也有一些新编剧目,既有成就,也有不足,比起传统经典剧目,新编剧目往往不如老戏好看。这其实并不奇怪。经典折子戏或大戏都是传承有序、不断累积而成的,是历代戏曲艺术家千锤百炼、潜心创造的结果。然而,如今有许多新剧目违背规律,结果演不了几场就偃旗息鼓,怎么会好看,更别想有新的流派和高峰出现了。

百戏盛典深刻地启示我们,累积传承、守正创新,正是戏曲艺术最重要的基本规律。对于现存348个剧种,无论是保护传承还是创新发展,谁违背了规律谁就会被观众和历史所抛弃。当下的戏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戏曲艺术累积传承的规律,放下身段,敬畏并学习传统,老老实实传承好前人的成就,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创造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二是既要保护,更需发展,地方戏的未来是观众、市场和时代选择的结果。

集中演出既相互学习,也相互竞争。毋庸讳言,无论大戏还是小戏,各省艺术水平不一,即使是同一省份的折子戏之间,也是水平不一。笔者总的感觉是大剧种强于小剧种、专业剧团强于业余剧团、经典强于新创、老戏比新戏好看。

一般来说,大剧种流传广、表现力强、艺术积累深厚、与时俱进,有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小剧种或是濒临消失的剧种,危机感强、流传面窄,有的甚至已经没有专业戏班,只能在民间艰难存活。当代地方戏需要保存和抢救,更需要创新和发展以及艺术竞争和市场选择。只靠政府和人为的保护,难以推动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健康发展,难以实现戏曲的振兴和创新发展。

各地需要积极探索地方剧种在当代有效传承发展的路子,不同剧种传承发展的路子也会有不同。大剧种有大剧种的路子,如河南豫剧,已经成为流行于中原和西北等多个省份、覆盖面较广,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很具代表性,非常值得探讨;小剧种也有自己独特的路子,某些小剧种在当代的生存发展也很好,其成功经验同样值得总结。

对于地方戏在当代的传承发展,可以借鉴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对滩簧戏的发展建议。刘厚生在晚年尤其倡导建立大剧种观、走融合创新发展之路。他说,地方戏的最高理想应该是成为全国性剧种,也就是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欣赏和认同。京剧、昆剧就是由地方戏发展而来的。他建议,中小地方戏应当既坚持自我,又善于吸收外来因素,走剧种合流的路子。有不少地方戏,语言基本一致,音乐同属一种声腔,基本剧目通用,表演样式相近,流行地区相邻,比如南方某些省份的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滩簧戏等,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合流。他多次以滩簧类剧种如沪剧、锡剧、苏剧、甬剧等为例,不是各自为战,而是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形成更大的剧种,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