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种本体魅力的展示与对话
2019-08-27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评章
在今年的百戏盛典活动中,大剧种艺术精湛、实力雄厚,小剧种生动活泼、各具一格,古老剧种底蕴深厚,年轻剧种生机勃勃,就连那些濒危剧种,也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姿态。这个中国戏曲史上的空前盛会取得了巨大成就。
百戏盛典的大剧种大戏如山西北路梆子《王宝钏》、婺剧《白蛇传》、闽剧《红裙记》都是本剧种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目,声腔、表演与众不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本土文化印记。扬剧《百岁挂帅》、河北梆子《钟馗》是上世纪的新编剧目,但都是从剧种艺术深处生长出来的新经典、新传统剧目,积淀着典型的剧种特点和力量,令人过目不忘。折子戏更是特色鲜明,让人应接不暇。如上党落子《灵堂计》、锣鼓杂戏《铜雀台》等,即使有的情节较为简单,却无不古朴厚重,隐隐显现出传统的法度、规矩。例如《白兔记》完全保留了弋阳腔、四平腔的古老特点,一唱众和,由台上乐师一齐接唱、和唱,乐队与《铜雀台》一样,只有锣鼓没有丝弦,有一种粗朴沧桑的风采和韧性。
另一类是乡村生活气息浓郁的折子戏,如曲沃碗碗腔《三忘卖布》、河曲二人台《压糕面》、淮北花鼓戏《王小赶脚》、南昌釆茶戏《秧麦》、民勤小曲戏《下四川》,都以日常生活入戏,狂欢火爆、诙谐幽默,引起观众的共鸣。
百戏盛典的主要目的是呈现剧种本体质朴、本真的形态和生存状况,是一次剧种的展示、交流与对话。年轻演员多也是此次百戏盛典的一大特点。年轻演员的数量是剧种当前生命力、生存状态的重要指标。《百岁挂帅》是个武戏,满台演员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学员,身上功夫过硬。男演员个个身手不凡,两个武旦更是出色,一台戏朝气蓬勃、铿锵作响。婺剧《白蛇传》的3个演员都潜力无限,演青蛇的演员天分极高,唱、做样样好。孝义皮腔的胡氏、宜黄戏的三娘、闽西汉剧的杜氏都年轻而老到,可以独当一面。看到《钟馗》《王宝钏》《红裙记》,更让人心生波澜。演钟馗的演员光彩四射,文戏武戏样样好,尤其是回家进门前后的戏,把判官的酷厉、兄长的溺宠表现得游刃有余,其唱腔似乎点燃了河北梆子的内在生命力,燕赵男儿的铁血柔情蓦然喷发。《王宝钏》中,饰演王宝钏的张彩萍一出场便夺尽全场颜色,大长段的唱腔让人觉得是山西女性命运的集体歌唱,是多少代人集体情感的迸发。《红裙记》的林梦萍唱得地道、有韵味、能够直达剧种深处。她在唱腔上接续了上世纪30年代闽剧的辉煌巅峰,把福州市井女人的普遍命运、遭遇借着剧种声腔和乡音母语作了有韵味、直扑人心的淋漓表达。
唱腔的剧种韵味很大程度在于润腔上。润腔不仅需要经验、才情、灵性,还要有对剧种、地方文化的深切情感。地道的润腔才能把地方剧种细腻地表达出来。很多年轻演员有极佳的声音条件,但把戏唱成了歌,主要是因为缺乏润腔的意识。各剧种剧团应该让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或者最懂剧种的艺人来参加百戏盛典,以尽可能完整、准确的方式展示剧种的本体面貌,剧目、演员都应该在这个平台上心甘情愿地成为剧种的载体、工具。(作者系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