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主旋律命题中绽放出艺术美感与质感

2019-09-09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彭维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传承红色文化基因,选取了一个经典的谍战故事,歌颂了一位年轻执著的我党潜伏英雄,是现代红色革命主题文化在当代的成功艺术表达,在强烈的主旋律命题中怒放出强悍的艺术美感与质感,堪称当下红色经典舞剧的代表之作。该剧获得第十六届文华大奖。

从《潜伏》 《暗算》到《风声》 《听风者》等,上海无疑是中国谍战故事风起云涌、层出不穷的大都会,从大银幕到小荧屏,从文本到舞台,上海滩的谍战艺术作品经重重累积,可谓佳作不断,好评如潮。 《永不消逝的电波》早在1958年即有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主演的经典影片, 2010年谍战剧盛行之时该影片又被翻拍为电视剧,再掀热潮。作为弘扬主旋律和市场模式的又一次成功契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攀上巨人的肩膀,站在了很高的起点,舒展出又一部同一题材的舞台艺术传奇。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这个隐忍悲壮的故事,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这些深入人心的形象,这种积淀甚深的民族心理以及对于种种不可言说的文学内涵的成功叠加与融合,尤其是将人们心中业已形成的或深或浅的审美品格以另辟蹊径的舞剧方式追魂摄魄般地加以唤醒与升华。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台舞剧,更是全国人民对于共产党人在上海滩上的成功潜伏与无畏牺牲的带着撕裂般疼痛的颂扬与缅怀,该剧是一部正能量爆棚的主旋律作品,是深沉情感沉淀与艺术表现在当代的重构与再建,从而也使得这部作品既拥有了超乎寻常的传统深度、无与伦比的历史高度,又大大扩容了谍战作品的层次与表达方式,推动了艺术的推陈出新与多元发展,实现了新时代红色基因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该剧线索清晰地在紧张有序的剧情推进中完整地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这个紧张完整的故事又反过来以严密的架构与细针密线的布局为舞剧的本体艺术淋漓尽致地发挥助力,每一处舞蹈肢体语言的发挥都在针脚细密的架构中行进编排,张弛有度的故事与分镜头剧本般的细细解剖为舞者们血肉丰满的艺术表现的喷发设定了精确的点,无声的(无台词)舞剧以缜密情节设计和细致入微的舞蹈语汇将英雄情结、革命牺牲和爱情离合有机地、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剧作在扣人心弦的故事中深入挖掘了这批特殊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最具张力的表演语汇与舞蹈肢体语汇展示了在不动声色的智斗环节中暗藏在人物内心的巨大感情波澜,在真实的人性描绘之中让英雄的忘我献身显得更为难能可贵。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大场景、小场景,大场面与小细节无不用心用意,又在情感集中爆发与娓娓细述中显出自然流畅:男主人公两次遭遇为保护自已而被动“牺牲他人”的极境,第一次是一张照片引发的群体的牺牲,第二次是裁缝铺花样少年的牺牲,两次亲历亲人战友甚至无辜者为自己为事业而被动“牺牲”的煎熬折磨,再加上最终的“主动牺牲”与爱人的死别,主人公在几个最重要的“主场”的情感极度压抑与爆发赋予了舞者表演与肢体艺术要求的灵魂、精神、力量与美感,也从而成就了最震撼人心的艺术表达。人物的可爱首先在于他(她)的机智,尤其是在极度恐惧状态下的过人的胆识与应变的智慧,聪明到明知赴蹈死地依然九死不悔更加令人敬服。

氛围环境营造的群场同样精彩。首先是外在环境层层逼仄迫近的群场:雨夜的两次雨伞阵舞与中场的一次雨衣暗探索命追击,舞剧排出了银幕镜头语汇般的催命感。其次是上海风情浓郁的两场旗袍舞,一干净朴素,莹润温婉,淡淡芳华如花香流溢,风过无痕,情韵留迹;一浓艳妖冶,勾魂摄魄,如粉脂浓妍,晕染淋漓。清与浊、浓与淡在两场旗袍群舞中将旧日上海时光展露无遗,历史纵深处的城市光影尽蕴其中,你在精良制作的旗袍与曲线玲珑的舞姿中透视了什么?风云?风韵?风情?还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只是单纯遭遇了美与艺术的享受以及心灵与情感的震撼?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要人物、正面人物的主体塑造无疑是坚强的、刚劲的,是充满力度的,然而在无比坚硬的外壳下他(她)们也是坚韧的、隐忍的、柔软的,因而在编导的主体语汇——舞蹈中,既让人体会到强度、力度、硬度,也感觉到柔软与韧度,既看到无限多的直线动作编排,也观察到很多有意为之的曲线展示:对敌时以前者为主,而对战友对爱人则转换为以后者为主;男主角表现以前者为主要风格,女主角表现以后者为依托;整个剧目风格至刚至阳又至阴至柔,刚柔并济,阴阳糅合中把中华美学内涵一次融通在了独特的中国故事的舞蹈表达中。

从上述的舞蹈风格定位出发,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依循着这种刚、柔的起、承、转、合,在音乐、舞美、灯光、服装、多媒体等艺术的综合之下达到了整剧风格的统一与和谐,变幻多姿的舞美设计是该剧谍战场景魔方般多维展现的平台,纵横交织的四维空间,与灵动自由的转换极大地拓展了舞台空间,简而不单,繁而不乱,辅以灯光的配合,堪称完美。服装自是不必讨论,城市地域特色与旧上海旧日时光都在那一身身精工细作的旗袍身上沉定与活泛,男士的长衫、特务的造型无一不是类型与个体的绝妙结合。甚至是小徒弟与卖花女的泛着青春气息与学生气息的简单点睛之笔也是对美好生命逝去与懵懂情感的最好祭奠。

(作者系国家京剧院创作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