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转型发展路上的最美阳光
2020-05-25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嘉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力量不断凸显,文化自信影响不断加深。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树立全社会的文化自信,这是一场涉及全民价值观与精神理念的文化变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山西考察时就要求我们,要融通党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山西考察,他来到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他强调,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山西是文化大省,人杰地灵,物产丰隆,自古以表里山河而著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中,云冈石窟是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由鲜卑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修建,他们全盘接纳了汉文化并大力发扬来自西域的佛教信仰,是政治理念、民族融合、宗教信仰与造像艺术相结合的宝贵遗产。触摸1500多年前的云冈石窟,罗马廊柱、希腊雕塑工艺、印度佛教艺术与中华文明相融相汇,从历史的角度回应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万邦协和、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景。
孔子曾曰,“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大同一词出现的最早记载。康有为认为,大同是三世进化的终点,由文教未明的据乱世,到渐有文教的小康世,最后到文教全备的大同世。大同世界是人世间的极致,是可以付诸实施的理想国。
文明似水,润物无声;文明似光,照亮道路;文明似火,温暖人心。今天,我们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源于我们对历史文化记忆的传承,源自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营养,这是穿越了古今“中国梦”的时代接力。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对于大同世界的追求都是一脉相承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追梦的路上,中华民族始终不遗余力、砥砺向前,这体现在云冈石窟,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体现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体现在全民抗战、救亡图存,体现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在山西新绛,始建于明代公元1507年的阳王稷益庙中,有一幅农夫与天斗、与地斗、与虫斗的壁画《治蝗图》,他们在抗疫战斗中,大有不灭瘟疫誓不休的壮志。这份珍贵的艺术作品,无声似有声的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中国精神、中华文化在我们血液里流淌、在我们心中根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护工作者们义无反顾逆行出征,英勇无畏冲向国内外抗疫一线,为打赢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都生动地体现了植根于中华儿女心中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斗争精神,这正是中华文化给予我们的强大自信、强大动能、强大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流变告诉我们,之所以我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无数艰难险阻,正是因为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滋养、温暖着我们,鼓舞、鞭策着我们,历经磨难不坠志,万紫千红总是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今天的山西已进入深化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越是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读文化、懂文化、兴文化,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 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转型发展的底气所在,是我们复兴图强的信心所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新征程上,文化自信就像阳光雨露一样,必将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作者系青年文艺评论家、山西戏剧网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