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这一个梅兰芳” ——读《梅兰芳书画艺术研究》
2020-08-17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安葵2017年7月,在梅兰芳纪念馆举办的“另一个梅兰芳——梅兰芳绘画展暨梅兰芳绘画与表演艺术研讨会”上见到蒋华与蒋沈晗洋父女,并听了他们的发言。蒋氏父女都是书画研究家,他们又是梅兰芳先生的故乡泰州人,他们带着真挚的乡情又有专业深度的发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近日收到他们父女合著的《梅兰芳书画艺术研究》,认真地捧读了这部专著,感到收获颇丰。
梅兰芳先生工于书画,其在书画上的造诣对其表演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是大家公认的;但他在学习书画方面经过了怎样的过程,其书画艺术到底达到了怎样的高度,尚未见有全面系统的论述。蒋氏父女在这方面下了实实在在的功夫。他们努力搜集收藏在各处的资料,详细梳理了梅先生在各个阶段所拜的画家老师及授业情况,梅先生不但如在梨园界那样谦恭地行弟子之礼,而且认真地按老师的指导去做。书中列举了梅兰芳与梁启超、李释戡、罗瘿公、冯幼伟、吴昌硕、于右任、齐白石、王梦白、陈师曾、徐悲鸿等数十位文化名人和书画家交往,他们之间不是一般的应酬,而是真正谈学习与修养,这有信札和书画作品为证。仅以住在南通的文化名人张謇为例,他曾多次给梅兰芳写信谈学习书画问题。“字法可请教于瘿公,每日可学小楷一百字,真、行皆可,勿太胆小。”通信中谈别的事情也不忘问:“曾有暇习字画否?”张謇看到梅兰芳的进步,则非常高兴:“见贤之手扎,即以学生论,亦可为猛勇精进者矣,岂胜欢喜。”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到,梅兰芳学书画绝非只是一种业余爱好,而是如学戏一样当成专业对待。理清梅兰芳学习书画的过程是深入研究梅兰芳书画艺术特点和成就的基础性工作。
梅兰芳的书法、人物画(佛像、仕女)、花鸟画各有师承,都非常重视传统。该书认为,梅先生的书法寻源于“帖学”传统,根抵钟繇、王羲之,出入晋、唐、明、清,又受清代碑学影响。注重临古功夫,入帖而不为所缚,该书通过对梅先生用笔、结字等方面特点的分析,论述了他对魏晋南北朝书风的传承以及对古代书法名家技艺的融合。
梅先生喜画佛像、仕女及花鸟,不是由于一般的兴趣,而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蒋先生父女认真搜集、详细胪列了梅先生收藏这些题材古代画作的目录,强调梅先生用心鉴赏、学习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他对佛教文化的境界和花鸟鱼虫所体现的自然之美都有深刻的领悟。而为了画好这些题材的作品,他又特别认真地向当代最擅长画这类作品的画家学习。因此他的作品能体现中国画的美学精神,受到当代画家和文化人的高度评价。周瘦鹃题诗:“画得梅花兼画骨,独标劲节傲群伦”。刘海粟说:“畹华画松,格调高洁,铁影横绝,针叶苍润,得文人画神髓。”“写兰挥笔如剑,刚健婀娜,韵致洒脱。”“作牡丹、菊、樱桃、葡萄、小鸟,端谨飞动,不尽以笔墨之巧取胜。”刘海粟还说:“(梅)先生功德在于表演及艺术教育。画虽余事,亦可名家。画名为戏所掩,亦因戏名而流布国内外。”该书认为,梅先生的佛像绘画与众多高手横向比较,也“不让时贤”。
由此我想到,现在称赞梅先生书画艺术的还主要是戏曲界,是把他当成梅先生重视艺术修养来看的;书画界虽有如上述名人的高度评价,但一般不会把梅先生作为书画家对待的。其原因固然在于刘海粟所说“画名为戏所掩”,但通过该书的论述,我们可以为梅先生在书画史上正式地争一席之地。文人画历来为史家所重视,而梅先生的作品证明,“艺人画”也有自己的特色。该书认为,由于梅先生曾成功地演出过洛神和天女等人物,所以他画的洛神和天女等人物画就别有韵味,更为传神。梅先生在书画上的成就丰富了书画史的内容。
当然梅先生首先是表演艺术家,所以研究梅先生学习书画对他表演艺术的影响还是主要课题。该书辟有专章论述了“梅兰芳书画与演艺关系研究及对后世影响”,重点分析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从形式上,他的表演和化妆吸收书画在色彩、构图等方面的创造,使舞台形象更为完美;二是学习书画家认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体验的态度;三是看画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如他看到《散花图》特别是天女的风带使他产生了自己要舞动的念头;四是他认为广泛学习,可以避免孤陋寡闻,才能善于分辨精粗美恶。我认为这几点都非常重要。我曾在2017年那次研讨会的发言中说:“我们熟知梅兰芳是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今天又看到他还是一位画家,确实是‘另一个梅兰芳’;但当我们把他的绘画与他的表演联系起来看时,又觉得是‘同一个梅兰芳’。会画画、写字的演员不只梅兰芳一人,但像梅兰芳这样把绘画美学深入融到戏曲表演之中的是为数不多的。画家梅兰芳进一步成就了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他论绘画的文章也是戏曲美学的重要篇章。梅兰芳是一个典型。因此我们又可以说只有‘这一个梅兰芳’。”(《梅兰芳的绘画与戏曲美学》)
“跨界研究”有助于对“这一个”梅兰芳的深入研究。可以说,该书是这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同时也启示我们应该运用这种方法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