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守望在希望的田野上 ——评新编晋剧《向阳花开》

2020-08-22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嘉
晋剧《向阳花开》剧照 任建洋/摄

8月20日,在首届晋剧艺术节即将举办之际,观看了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出品演出、安兰编剧,苗洁总导演并领衔主演的新编晋剧现代戏《向阳花开》。台上有名家、有教师、有学生,熟悉的面孔,崭新的人物,生动的形象,亲切感、新鲜感、还有新戏的神秘感,都随大幕拉开掀起面纱。

艾青有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新编晋剧现代戏《向阳花开》就为我们传递了这样的情结。坚守我们的土地情结,是这部戏发出的呼唤,散发出的质朴,也是我们在现代城市的车水马龙中所体验、感受到的一次难得的洗礼。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不可否认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包括当下也依然存在的,农民对乡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逐渐淡去,这也正是该剧反映的、引起我们思考、值得全社会去关注解答的问题,也是我们在乡村振兴路上必须要直面、解决的问题。

晋剧《向阳花开》剧照 任建洋/摄

《向阳花开》具有典型意义的展现了向阳村的村民们围绕土地,受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影响,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生活、家庭、婚姻、事业、人生和命运。女主人公葵花在年轻时与长礼两情相悦,由于长礼是曾经地主的儿子,在过去出身不好,二人在众人的反对下一刀两断,葵花嫁给了事先有婚约、家庭出身是农民的宝山,这其中极大受了葵花爹、长期受地主压迫的满仓的观念影响。葵花延续了满仓对土地的这种执着精神,就爱这把土,就恋这些田,“我就是农民,种好地就是我的本分”,偷着开荒种地,评上“种粮模范”……喜庆之际,儿子向前的婚事因为需要彩礼三千块,使葵花一家人难以筹措,继而引发了村里人对种地的矛盾。从坚守土地、到犹豫、又到放弃出走,丈夫宝山、儿子向前和村里一干人在现实面前放弃了产出有限、效益微乎其微的种地活计,进城打工。葵花没有选择一起进城,而是在村里承包大家进城后闲置的土地,辛勤耕作。随着时间的流逝,葵花和宝山就像两座背道而驰的马车,渐渐疏远。葵花不愿进城,只愿意守着土地,她被宝山看来是顽固不化的“老古董”。宝山回村带来了离婚协议,为了守着这些土地、守着向阳村,葵花三十年的婚姻走向破裂,这些都没有使葵花的信念动摇。几年后,在这片土地上,葵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了回乡指导草莓种植的长礼,两人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相互理解,在黄昏中依恋。随着现代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在向阳村里那些守望土地的人们,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过越美好。

我们可以在多个戏剧节点中想象甚至断言,葵花如果当初舍弃这片土地,离开向阳村进城发展,有可能幸福的日子会来的更快些,她的一生也会更加丰富多彩,由此或多或少地发出感叹和惋惜。但更值得尊重与钦佩的是她的这种执着的信念,对土地不离不弃,种了一辈子地,根深蒂固的、对土地敬若神明般的情结与偏执。葵花所延续、坚守的这种情结,见证了农村、农民和土地从被地主剥削到农民当家做主,到被社会发展逐渐边缘化,再到当下乡村的复活与振兴。这种对土地情结永远的保持,谈何容易,但葵花做到了,这对于葵花来说,这就是她的一生。当前,全社会也正在逐渐重唤、持续这种对土地的情结,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就此而言,葵花的这种情结、这种坚守,值得讴歌。

晋剧《向阳花开》剧照 任建洋/摄

讴歌对农村热土的坚守,《向阳花开》这一主题值得继续提炼,同时也应该明确的突出强调,更加戏剧化的渲染、升华出来。同时,戏剧的主线至关重要,现在来看,由于剧中时间节点的跨度和跳跃,这为创作者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致使全剧没能形成一条连贯的,带领观众观剧的剧情发展脉络和线索。

全剧第一场为观众交待的就是葵花和长礼的感情发展,但葵花和长礼的感情经历虽然和土地有所关联,着墨过多,就很容易混淆观众的关注点。他们两个人感情的刻画一开始是到位的,但长礼走后就基本没有再提,等葵花离婚之后长礼又回来,两个人又走到一起了,然而这样的感情故事对于全剧要塑造突出葵花对土地的情结来说,几乎没有太大的意义,也并不显得那么重要。所以究竟是塑造葵花对土地的坚守,还是借葵花坚守土地的过程,让葵花和长礼的感情在首尾得以圆满,显然前者更为重要。建议最后一场可以将故事点到长礼回村后对葵花的事业予以支持,对葵花的坚守予以理解,长礼待在向阳村一直支持、陪伴着葵花就足以了。明确写出葵花和长礼后来又走到了一起,爱情复燃,并没有太多意义,反而印证了宝山回村离婚时,宝山认为葵花不肯进城是还喜欢着长礼、牵挂着长礼的埋怨。

从第二场开始,剧情渐渐地将观众引入葵花对土地深厚情结的塑造,直到第三场才完全明确,主题的带入似乎慢了一些。接下来剧情的发展,从戏剧设置来看还是显得空洞。虽然葵花对土地的坚守较好的体现出来了,但似乎只强调了坚守,葵花在坚守之余,承包土地、耕作劳动的拼搏、智慧等事业方面的情节欠缺充实。葵花是怎么把那么多土地耕作好、经营好、管理好的,葵花的能力、所面临的困难,包括剧中已经展现、抛出了的困难——比如,承保土地时葵花家中本来就难以筹齐儿子的彩礼三千块,这时候葵花又承包了这么多土地,雪上加霜,那么承包土地所要支付的钱怎么办?儿子的彩礼钱又怎么办?承包土地之后村里劳力欠缺怎么办?葵花究竟是通过怎样的过程把这些土地经营的赚了钱、没有赔本的?面对村里劳力要求葵花给涨工资的事情怎么解决?这些都没有展现出来,但这些恰恰是戏剧发展中发生矛盾、冲突、悬念的亮点,以及可以作为塑造葵花人物形象的有力着力点,现在都在剧中不加解释、想当然的解决了。既然在剧中设置了矛盾、困难,就要展开矛盾、解决困难,对情节发展中一些容易引发戏剧效果的情节进行展开,这既是观众观赏体验的需要,也是戏剧发展的需要、丰富戏剧情节的需要。

更为有戏的是葵花的内心世界,我们应该对她的人生命运和心灵世界给予更多关注。葵花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戏剧的特权,葵花在坚守土地过程中的坎坷,面对困难时的斗争,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她也会对她自己的执念或多或少的犹豫、徘徊、质疑再到坚持;尤其是作为一个女性,在丈夫儿子进城后,和后来离婚后她的感情世界的变化,这些都将为我们展现一个具有烟火气的农村女性形象。更加深入、具体、现实的展现葵花的内心世界,相信葵花的人物形象将会更加接地气、打动人,葵花精神世界同观众的的距离也会更近。

“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村,我们离不开像葵花这样的,对农村、对土地深厚眷恋的情结与精神的支撑。只有怀揣着这份情结、这种精神,乡村振兴的梦想才能够一步步地成为现实。《向阳花开》还有很多值得加工提高的空间,还藏有很大的艺术潜力,但更可贵的是,这种情结与精神在现在就已经很好地传递、影响了我们。相信《向阳花开》今后不断地完善和演出中,这种对土地的深情,对田野的希望将会传递给更多地人,伴随并激励我们在农村这块希望的田野上,风雨无阻的继续前进。

(作者系山西戏剧网执行董事、总编辑,青年戏剧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