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原的七夕“应节戏”
2020-08-25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彭庆东七夕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这一天,姑娘、媳妇们忙着穿针引线、剪纸绣花、祈祷婚姻,不亦乐乎。老太原也不例外,但在民国年间太原老城里,却不分男女老幼,人们竞相涌向各大戏院,争看这天夜晚上演的“应节戏”,别是一番热闹。
所谓“应节戏”,即逢时遇节所上演与节令相适应的剧目。如端午演《白蛇传》、中秋演《嫦娥奔月》,七夕的压轴戏自然就是《天河配》了。
在老太原人的印象中,七夕这一天吃什么倒没什么讲究,但没看《天河配》,就犹如八月十五没吃月饼一样,未免是一种缺憾。尤其是姑娘、媳妇们,因为自幼痴迷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这七夕之夜,总想看见他们团圆相聚,心里才觉得舒服。所以,有钱的人固然要体面地坐在戏院包厢,就是不富裕的人也要花个小钱进戏院里享受一番。因此,这一晚各大戏院的票房纷纷爆满,可以算是年中最叫座儿的一晚。
据当年报载,位于大水巷的承庆戏园,晚八点后的两层戏楼早已座无虚席,任凭跑堂伙计喊破了嗓子,说“里面没座了,诸位请明天来吧”,人们还是照样往里涌,希望找到一个“立足之处”,不得已戏院关闭了大门。然而被关在大门外的人却不停地敲打着,喊叫着,一副“不看不罢休”的样子。位于开化寺东夹巷的新化戏院,直到晚九点多了,跑堂伙计“加座也没啦”的应喊声还在戏院门前回响着,此时买不到票的人,只好一步三回头地慢慢离去。位于南仓巷的山西大剧院,门上不仅高挂“客满”牌,戏场里面更是一股股热浪扑面,满座千人的戏院严重超员,连过道的台阶上都坐满了慕名而来的戏迷,原来是晋剧大师丁果仙在此反串牛郎,叫好声、鼓掌声又反压了扑面的热浪。
也难怪人们蜂拥而至,这一晚的《天河配》确实比平日里出彩多了。各个戏院所上演《天河配》的版本大同小异,不仅演员阵容强大、名角云集,而且各戏班为避免“撞场”,各出高招,在剧中比平时精心设计了“摆七巧图”“莲池出浴”及“鹊仙群舞”等场景、机关变化,有的甚至在最后一场亮相时,会从“鹊桥”下放飞出几十只鸟雀;有的戏班还将剧本加以发挥创造,戏中串戏,反转剧情,大喜大悲,曲折动人。更有“奇葩”的是有小戏班子竟然“真牛上台”,锣鼓一响,被拉上台的真牛惊呆恐惧,常常打断剧情,惹得观众们哄堂大笑。
即便如此,戏院还是在此之前不遗余力地做足了广告,手段也是五花八门,有海报、剧照、霓虹灯路牌、报纸特刊等等;“新奇布景,五光十色”“轻歌曼舞,仙女泉浴”等广告词语夸饰奇异,博人眼球。
当年太原城内仅有为数不多的三四家大戏院,而平时不看戏的人,七夕之夜都要去“追戏”,自然容纳不下。因此许多进不了戏院的人只好改去电影院或茶社茶园,因为他们实在不忍辜负了这七夕良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