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

2020-10-26 发表|来源:文汇报|作者:黄启哲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消息,昨天在全国戏曲界“朋友圈”刷了屏。感到鼓舞与鞭策的,不只是迎来建校70周年的中国戏曲学院师生,更有全国各地老中青三代戏曲艺术教育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回信中说“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更是引发热议与反响,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点出了戏曲发展的关键。

戏曲人才的培养,须紧紧围绕“德艺双馨”四个字。从四大名旦到豫剧大家常香玉,再到越剧流派创始人徐玉兰、王文娟,人们至今口耳相传的,不只是他们斐然的表演艺术成就,更是他们令人感佩的家国情怀与德行操守。不管是梅兰芳的蓄须明志不为侵略者唱戏,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常香玉等一批艺术家倾囊捐赠飞机,徐玉兰、王文娟更是跨过鸭绿江,在枪林弹雨中为战士们表演。这些美好品质,连同他们的经典作品,共同构成了传统戏曲发展史上的动人篇章。如果说这些艺术大家身处的时代令他们的创作与保家卫国紧紧相连,那么迈入新时代,戏曲人的“德艺双馨”培养,更要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戏曲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的薪火相传。同其他教育有所不同,舞台上下口传心授的“活态传承”是戏曲绵延数百年生生不息的立身之本。令人动容的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多位老艺术家,正是70年前首批踏入第一个新中国戏曲教育摇篮的学生。70年后,年过耄耋的他们,有的成长为舞台上的领军人物,贡献一批扛鼎之作;有的仍活跃在教学一线,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承给60后、70后,乃至现在的00后、10后。“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正如钮骠受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鼓舞所感慨的那样,“老一代”传承的不断档,便是“新一代”砥砺前行的坚实后盾。

戏曲人才的培养,守正创新是继往开来的根本动力。70年前,在首任校长田汉的带领下,中国戏曲学院前身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汲取以“富连成”等为代表的传统科班人才培养传统,顺应现代艺术教育的趋势,完成了戏曲教育事业在新中国的第一次成功改革。如今迈入新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戏剧格局与文化交融碰撞,既要求戏曲人在传承中让唱念做打的“一招一式”不走样,也要从理论高度上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史一论”,化作融入血脉的文化自信,在“通古今,知正变”的基础上推动戏曲表演艺术与教学体系的发展。

戏曲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打破地域剧种、院团与院校、体制内外的限制。写信的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中,还出现了尚长荣和蔡正仁两位上海戏曲大家的名字。前者在上海开办全国性的研修班,毫无门户之见地将自己的“尚长荣三部曲”传授给各地院团、高校的花脸演员。而后者不仅自己在舞台上躬身垂范,成为年龄最大的“柳梦梅”,更奔波于全国各地戏曲高校、院团教学。上海昆剧团在践行“一团一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过程中,则通过三年一期的“学馆制”破解了学生到演员蜕变的过渡期难题,以剧目传承为支点,让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人才迅速崭露头角。

宝剑锋从磨砺出,只要我们砥砺初心,坚定文化自信,从体制机制上继续深化戏曲教育与院团改革,守正创新教学、传承与演出模式,定将迎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复兴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