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新一代农民成长的颂歌——《小二黑结婚》经典之谜

2021-01-23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吕轶芳
《小二黑结婚》 贺友直/画

文艺界对赵树理的印象一直有一个误区,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叼着烟斗穿着中山装戴着鸭舌帽的中老年人形象。实际上赵树理在创作他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的时候,只有37岁,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纪,而且和第二任妻子关连中结婚也只有十数年时间,正处于伉俪情深的阶段。笔者认为虽然为人民写作是他的终极理想,《小二黑结婚》也蕴含着赵树理本人的浪漫情怀在里面,作品最终的大团圆结局,也折射出赵树理本人对于自由恋爱、美好婚姻的向往,真情与理想交织融合,便形成了一部经久不衰的绝世佳作。

关于《小二黑结婚》的艺术成就早有学界从不同角度给予了深入的研究和高度的评价,本文就不在这里赘述了。那么,站在21世纪20年代的角度看待这部经典之作,它的魅力还依然存在吗?它还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吗?

可以肯定地说,《小二黑结婚》依然是乡村小说写作的经典范本。乡土小说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依然是作家书写的主流对象,只是写作的主题从上世纪40年代以《小二黑结婚》为代表的反映农村斗争为主题的书写,发展变化到目前反映农村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为主题的刻画而已。那么,《小二黑结婚》对于当今反映全面小康主题的乡土小说有哪些借鉴之处呢?

一是浸润式的书写方式。所谓浸润式书写,就是作者以一种情景体验的方式深入作品内部的书写方式。《小二黑结婚》的成功在于赵树理对农村浸润式的书写,他只用寥寥数笔便可勾勒出一个农村的全貌,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神态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风格,故事也是基于调研得来的真实的生活故事。1943年,赵树理和王春一块调到北方局党校政策研究室工作,在左权县听到民兵队长岳冬至和智英祥搞恋爱,被混进村政权的坏人害死了的故事,改编后又经过艺术概括,他写成了这部著名的短篇小说。所以,看了小说的人都说有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迎面扑来,甚至有人会说“土得掉渣”。这个评价是到位的,先不讨论写作的艺术,至少他的书写是让读者信服的,认为他就是在写农村,让人看了不脱跳、不走神、不出戏。这便是一部好小说成功的基础。今天,我们要学习这部小说的浸润式写作模式,让自己深处农村那个大环境里面,写出来的东西才能神似。切不可道听途说,闭门造车,急功近利,短短数月大笔一挥文章便成,导致写出的作品“土味”不足,“城市风”太浓,这样的小说根基都是塌方的。

二是鲜活的典型人物的塑造。《小二黑结婚》脍炙人口的原因主要在于刻画了众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正所谓人物立住了,作品便成功了一半。除了主人公憨厚勇敢的小二黑、机灵俏皮的小芹成了大众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还有一个人物已经矗立于文学悲剧女性之林,那就是那个老来俏的三仙姑。一说到三仙姑,大家便会想到那个把头发梳得光亮,一把年纪了还穿着绣花鞋,满是皱纹的脸上扑着厚厚的粉,头上还插着一朵花的老妖精形象,而且对她觊觎小鲜肉小二黑,拆散自己女儿美好姻缘的行径恨得咬牙切齿。但是赵树理并没有把三仙姑这个人物进行简单的表面化的书写,而是将她放在历史的大洪流中,有了中国悲剧女性的意味,与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后世的研究者也经常把她们二人做比较研究,感觉三仙姑一出来,曹七巧也就不那么面目可憎了。反观我们现在的许多作品,句子很优美,故事很动人、很离奇,但是读完小说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混沌的、茫然的,因为没有一个能够记得住的人物,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每个人的面孔都那么的相似,所以便成了被忘却的对象。

三是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如果说故事和人物是一部小说的“神态”,那么语言便是这部作品的“灵魂”,我们需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且展现人物的性格。《小二黑结婚》的语言塑造是非常成功的,每个人物在出场前都达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诸如三仙姑叫“前世姻缘”,二诸葛叫“命相不对”,这是多么口语化的表达,平易风趣又富于生活气息,但仔细品读就会发现,这句话在承载通俗性的同时也具有艺术性,而且极具晋南的方言特色。这也是《小二黑结婚》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语言之美,虽然单独看一句话似乎平平无奇,但是组合排列起来却赋予了人物和故事极致的美感。而这也映衬出我们现当代一些小说的短板,虽然部分句子和组词读起来很唯美,但是却缺乏人物所独有的味道。我们要学习赵树理在小说创作中的选词技巧以及方言功底,增强文章的“台词功力”。

四是写作角度要出新意。同样是写农村题材,为什么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短短2万余字便可以轰动一时,那是因为赵树理在上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村选了一个全新的主题和全新的人物阶层。全新的主题即“自由恋爱”,全新的人物阶层即“解放区新农民”,他的作品无疑在包办婚姻为主的封建意识残存浓厚的广大农村投入了一颗新鲜的炮弹,受到了解放区新农村的热烈欢迎,所以便一炮打响了。赵树理和张爱玲同时受到了读者的追捧,他们笔下的婚恋题材,在“自由恋爱”方面,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自由恋爱”,有着一种惊人的重复。赵树理在文本中彰显的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对五四“出走”主题的回应,对乡土场域的婚恋题材进行了改造。

《小二黑结婚》是当年文艺作品的代表作,是标杆也是旗帜,从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60年代,这本书所出的版本之多、印数之巨,改编形式之多都是破纪录的。同时,这部作品也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农耕文明在上世纪40年代发生了空前的变革,以及传统农民在应对时代变迁时的真实面貌。为后世学者了解上世纪早中期的中国乡村,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既有深厚的文史价值,又不失赵树理作为一颗文坛新秀的锐气与理想情怀,这就是这部作品最为经典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