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为何叫好又叫座 ——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一次成功探索
2021-07-22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垂林由珠江电影集团、广东粤剧院、佛山文投出品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双创”的一次成功探索。《白蛇传·情》曾获得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最佳技术奖”、全国第七届先进影像作品奖(高技术格式影像类)优秀剧情长片奖、第4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戏曲歌舞影片”等多个奖项。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不到20天即刷新了中国影史戏曲类电影的票房纪录。《白蛇传·情》叫好又叫座,引发了电影界、戏曲界、文化界的热烈讨论。
创造性转化:
写意美学的极致追求
《白蛇传·情》从舞台到电影,就是一次体现中华审美风范的创造性转化。从本质上说,电影是纪实性的艺术,而戏曲是假定性的艺术,如何处理电影的“实”与戏曲的“虚”是个难题。电影《白蛇传·情》以中国写意美学统摄全片,突破了戏曲电影的传统表现手法。
首先,影片情节紧凑,以情动人,引发共鸣。粤剧《白蛇传·情》长达两个半小时,电影对念白和唱词删繁就简,台词密度大大降低,时长压缩到100分钟左右,更符合电影的节奏。影片紧扣一个“情”字展开,白素贞与许仙的伉俪情,白素贞与小青的姐妹情,法海、僧侣、昆仑仙童身上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打破了人物脸谱化形象,传递出“人间处处有真情”的主题内涵和文化价值观。电影中许仙一句台词“人若无情不如妖,只要有情妖亦人”,更成为年轻电影观众广泛共情的金句。
其次,突出写意之美,寻找写意传统的当代表达。中国传统绘画讲究气韵、简约、含蓄、留白,与戏曲艺术的写意具有共通性。影片着力融入宋代绘画的质感,美术组数易其稿拿出600多幅分镜图,置景部门根据设计图打造了10个高度还原的场景空间,再加上后期数字制作,片中场景宛如一幅幅水墨画。剧组还精心设计了30余款服装造型,并采取传统手工植物染色,晕染出清新淡雅的主色调。影片成功将实景画面与传统的中国画风、流行的国漫画风以及电脑动画元素等相融合,让剧中人物置身于水墨山水,在一种似实还虚、亦真亦幻的审美意蕴中,达到了人与景的和谐、情与境的交融。
创新性发展:
戏曲电影呼唤“大片时代”
《白蛇传·情》主创团队为了“做足电影感”,一开始就明确充分运用现代电影技术进行创新呈现,拍一部足以打动年轻人的电影。制作团队不满足于使用蒙太奇剪辑、多角度拍摄等传统电影手法,而是充分运用电影特效、4K全景声等视听技术,以瑰丽的视觉奇观展现《白蛇传》故事的神奇想象。
《白蛇传·情》特效由深圳团队联合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顶尖特效团队共同完成,全片90%以上均为特效镜头,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御风飞行的白蛇青蛇、白雪皑皑的昆仑山顶、鲜花漫天的浪漫场景……无不活灵活现、美轮美奂。
作为一部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不仅注意还原剧中经典唱段,还创造性地融入了一些通俗流行的唱法,搭配西洋管弦乐,让电影音乐更加悦耳动听,《圆我的愿》《谁的思念》等插曲因而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学唱。
精准化宣发:
让年轻人爱上戏曲电影
在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创新戏曲电影宣发方面,《白蛇传·情》进行了成功的实践。酒香也怕巷子深,传统戏曲电影往往局限于戏曲圈子,而中老年戏迷更愿意欣赏舞台艺术,所以戏曲电影往往票房惨淡。创造性表达使电影《白蛇传·情》具备“破圈”的可能,电影在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类型之窗单元展映时被蜂拥而至的年轻观众票选为最受欢迎影片,也给了宣发团队巨大的信心:确立“主打国风时尚大片特色、主打青少年群体口碑传播”策略,实现戏曲电影受众圈层的突破。
在影片宣传上,《白蛇传·情》借助自媒体和主流媒体共同发声,产生“共鸣”效果。宣发团队还举行了多场汉服秀活动、主演路演等,激发众多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追捧。有效的宣传策略实现了影片持续高涨的“自来水”口碑发酵和裂变,成功将影片影响力渗透到青少年主流观影群体。
影片发行上,则充分借助大数据分析,根据电影票房产出数据和观影需求,有针对性地锁定和落实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成都等重点城市的排片,甚至聚焦到影迷提出观影需求较为集中,但场次不多的重点区域进行排片,有效提高了单场的票房收入和上座率,进而提高了影城经理排片信心,推动该片成功“破圈”。截至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白蛇传·情》观影群体以青少年为主,24岁至29岁占比33.51%,35岁以下占比达89.69%。
接下来,影片主创团队将在推动国内票房再创新高、开发《白蛇传·情》IP衍生品的同时,有效推进东南亚、北美地区等海外宣发,努力打造一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