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刍议舞蹈创作趋同化现象

2022-12-01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陈伟科 孙友飞

所谓文艺创作的抄袭模仿、千篇一律,就是指文艺创作的趋同化现象。“趋同”原本是生物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亲缘关系甚远的生物,由于栖居于同一类型的环境之中,从而演化成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或构造的现象。

多个舞蹈作品之间的题材、情节、思路、动作、思想感情等存在相互模仿和借鉴,同时呈现给观众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缺乏个性化的舞蹈创作则是“趋同”。因此,用“趋同”一词来形容舞蹈作品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最为合适。

首先,舞蹈艺术创作最为严重的问题应该是存在题材趋同的现象。创造性地发掘新题材,运用新题材进行舞蹈创作的编导人才稀缺,同时编导运用老题材进行新创作的能力又亟待提升,题材趋同的现象难以避免。其次,舞蹈艺术创作还存在情节思路趋同的现象。例如在作品中表现艰难困苦岁月中男女之间的坎坷爱情,在很多舞剧创作中展现较多。爱情等情感表达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但表达思路上的创新也需要引起编导们的重视。再次,舞蹈艺术创作存在动作趋同的现象。舞蹈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很多程式化的动作,这些动作归属于公有领域,也是编导进行创作的宝贵源泉。对于这些程式化动作,编导们在创作时往往根据需要进行取舍,但如何进行独创性的编排是编导创作匠心的体现。舞蹈作品中程式化动作片段式的趋同并不足虑,因为动作独创性的整体编排才是舞蹈作品的灵魂所在。最后,舞蹈艺术创作存在思想感情趋同的现象。舞蹈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爱情、家国情怀等是舞蹈作品常见的表达思想感情的内容。近几年产出的舞剧中,往往有着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似乎爱情已成为舞剧的必备情感要素之一。即使在表达家国情怀的主旋律舞剧中,也难以避免地使用爱情故事中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桥段。

形成上述舞蹈创作趋同化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三点:舞蹈编导学科教育问题、快节奏的商业利益驱动、舞蹈编导自身进取心不足。

舞蹈编导的学科教育一直以来都尊崇编舞技法的传授,对舞蹈作品架构和内涵的关注度有所欠缺。同时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的专门训练和深入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以及对老师在教学中传授的中外经典作品存在拿来主义的依赖,导致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在进入舞蹈行业后,创作上不可避免地出现趋同化的现象。

编创是舞蹈的根,需要长时间地积累和磨炼,揠苗助长的“快餐式”创作只会让作品不尽如人意。在舞蹈的商业化利益驱动下,编导在进行作品创作时,需要尽快推陈出新,满足商业利益的需要。这种快餐式的舞蹈作品往往是先生搬硬套地设计舞蹈动作,然后粗略地扣上一个作品主题敷衍了事,缺乏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理解,使得作品内容近似“流水账”,使观众在观演后有着匪夷所思的感觉。这种快餐式的创作氛围,加剧了舞蹈艺术创作的趋同化。快餐式的舞蹈作品是对社会生活浅尝辄止的体现,不是编导独特的创作角度、思想感情、人文精神的展现,由此只能产生趋同的、低质量的、昙花一现的舞蹈作品。

一些编导在进入舞蹈行业之后,进取心薄弱,缺乏积极虚心学习的态度。一些编导由于缺乏浓厚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的精神,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看不到自己与优秀编导之间的差距,听不得舞蹈评论人的逆耳忠言,将别人的批评一律归结为“不懂我的艺术”,在自我陶醉中持续地产出趋同的、低质量的、昙花一现的舞蹈作品。

优秀的舞蹈作品应当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化写照,是具有独特人文艺术价值内涵的动作和情感表达。编导如果仅仅在题材、情节、思路、动作、思想感情等要素上模仿前人的作品,而不结合当下火热的社会生活,不从独特的视角进行创作,这种创作将不可避免地展现出趋同的现象,既不能超越前人的经典作品,也不能提升自身的创作水平。

难以解决题材、情节思路、动作、思想感情的趋同化问题,同时在创作能力不足、商业利益驱动、不思进取的压力下,作品的独创性难以真正体现,导致抄袭事件屡屡发生。根治舞蹈创作趋同化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首先,编创题材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应不断地从鲜活的社会生活和广泛的阅读中产生新的灵感。历史与当下、理想与现实、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中西方文化等,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尚未被开发的新题材。当然已经被广泛使用的老题材也可以被编导独具匠心地创作出新的意境。其次,舞蹈作品情节思路的设计比较容易趋同化,比如群舞中常见的“1038”队形。中国舞蹈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江东认为,有一种超稳定的结构在制约着人们的思维。舞蹈作品情节思路的设计是编导编创思维的独创性展现。追溯产生问题的根源,是作为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对舞蹈作品“架构和内涵”的学习和训练不足所致。唯有在编创实践中不断提升这一能力,才能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再次,舞蹈动作的独创性体现在编导对舞蹈动作独创性的编排。舞蹈动作既包含程式化的动作,也包括舞蹈编导精心设计的动作。大段模仿同行的舞蹈动作编排是很容易被认定为舞蹈抄袭的。因此,舞蹈动作的编排创新是编导需要苦练的基本功。最后,思想感情的展现是舞蹈作品的核心价值,一般要与主题紧紧呼应。在主题确定的前提下,思想感情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多个思想感情之间可以是包含关系也可以是并列关系。思想感情的表达不仅体现在舞蹈动作的肢体语言上,也体现在音乐、灯光、布景、服装、道具等舞蹈元素上。当然编导独创性的思想感情的设计与观众所感知到的思想感情是否能产生共鸣,也是编导所要考虑的问题。除了家国情怀、爱情、亲情、友情等主流的思想感情外,是否还有其他形式的思想情感被挖掘,则需要所有文艺工作者的努力,让其成为未来探索的课题。

从根源上讲,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在教育阶段,教师不仅要注重编舞技法,更要加强对舞蹈作品架构和内涵的讲解。要带领学生深入鲜活的社会生活一线获取编舞灵感与素材,同时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献,从经典作品中获取创作灵感与素材。培养学生鉴赏中外经典舞蹈作品的能力,并提高学生舞蹈作品著作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艺术道德和职业操守。

再者,快餐式的商业性舞蹈需要编导进行快速的创作,而不是趋同式的创作。舞蹈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方式,先有情感后有舞蹈。先设计动作,而后确定主题和情感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应先确定舞蹈的主题和思想感情,并且将主题和思想感情传达给舞蹈演员,然后根据主题和思想感情再进行创作,这样能够提高编舞的效率,减少趋同化的舞蹈表达。

更为重要的是,舞蹈编导应虚心学习,能够听得进批评的声音。要多看前辈们经典的作品以及同行的作品,学习其中的优秀经验,同时敢于质疑和批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正常的舞蹈批评变成了庸俗吹捧的赞美诗。舞蹈编导要听得进舞蹈评论人的批评,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从善如流,并在今后的创作中规避舞蹈批评家提出的问题,提升作品的质量。

舞蹈编导们要时常深入社会生活中去找寻创作的灵感,在创作中,要融入自己对于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思想表达。同时,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学习和熏陶,多听取舞蹈批评的意见,减少创作中趋同化现象,摒弃商业利益的驱动,抵制舞蹈作品的抄袭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创作环境。同时,舞蹈行业应尽快建立舞蹈作品趋同性审查机制、制度和专家顾问团队,促进舞蹈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