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加快建设中国戏曲博物馆 促进戏曲活态保护传承

2024-03-11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董园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中国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载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上千年来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蕴涵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基因,滋养着中国老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中国戏曲以其成熟的综合艺术、精湛的表演技艺、卓越的美学原则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人类文化的瑰宝。

中国戏曲在千年历史传承中形成了大量的戏曲文物、文献资料、经典剧目,资源极为丰富,内容弥足珍贵,但多年来,由于缺少国家权威性、系统性的收集、保存和展示,许多珍贵的戏曲文物散失毁坏,戏曲剧目音像资料分散流失,难以共享传承,有的剧种及其传承人甚至没有完整的剧目影像,出现人亡艺绝、团毁戏丢的现象。为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戏曲艺术珍贵文物资料进行传承和保护至关重要。因此,建设一座集中保存、维护戏曲文物,展示、传播戏曲文化的国家级戏曲博物馆势在必行。建设国家级戏曲博物馆,是集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是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记忆的重要手段,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工程。

四十多年来,文化艺术界的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持续建言,强烈呼吁建立国家级的戏曲博物馆。全国政协京昆室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相关部门多次协商沟通、座谈交流,逐渐就此达成共识。2016年,北京市政府将建设中国戏曲博物馆列为《“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重点项目。

目前,立项建设中国戏曲博物馆,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条件。《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重新界定了北京城市发展的重点定位与四大首都功能,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中轴线申遗工作明确提出,做好文物和历史建筑腾退保护工作,大力推动中轴线申遗,利用中轴线文物腾退空间,因地制宜建设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培育国事活动场所,打造国际交往空间。北京市文化主管部门、文物部门和一些城区对建设中国戏曲博物馆态度积极,一些社会力量表示愿意参与中国戏曲博物馆建设并给予资金支持。

由此建议:第一,由北京市与文化和旅游部建立联席会议或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合力推动中国戏曲博物馆立项和建设,吸收社会力量参与,以北京市为主办理立项报批。

第二,迅速组织专家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建馆具体方案。中国戏曲博物馆的建设,应遵循戏曲艺术规律和场馆可持续发展规律,使建成的博物馆具有戏曲文物资料汇集收藏、多媒体数字化传播、戏曲经典展示展演及戏曲创作研究、传习交流等综合功能。同时创新项目建设和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使之成为中国戏曲活态保护传承的典范。该馆可作为总馆,与北京市城区的现有戏曲资源平台和在建戏曲中心联动,与各省区市的地方性、区域性或单一剧种的戏曲艺术馆联网,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高质量的中国戏曲博物馆,应该成为中国戏曲荟萃交流和常态化展示的基地,成为中国戏曲走进并融入当代人生活的平台,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活态传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区。

第三,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牵头,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戏曲剧种音像数据库,申请立项建立“中国戏曲剧目影像资料库”,形成与全国各省区市文化广电部门联手的协作机制,为中国戏曲的永续传承传播提供资源基础,同时也可作为中国戏曲博物馆的馆藏资源。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