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送别“鬼才”魏明伦

2024-06-05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王一峰
川剧《巴山秀才》剧照

听闻魏明伦老师去世的消息,我心中悲痛不已。

朝如青丝暮成雪!转眼间,邂逅魏明伦距今已40余年。

1981年,我在《剧本》月刊任戏曲剧本编辑。一天下午,一位编委找到我说,《光明日报》报道了四川省戏剧汇演的情况,自贡市川剧团的《易胆大》反响最好,让我把剧本要来看看。她随手将报纸递给我,上面有一条二三百字的消息。我遵嘱要来剧本,读后印象首先是,作者的语言不错,唱词尤好。剧本写的是新中国成立前,某戏班子在龙门镇做场,原定演出《八阵图》,但因主演九龄童病重,无法上场,欲改演其妻、该剧团当家旦角花想容的《秋江》。龙门镇一霸麻大胆不允。无奈,九龄童请师兄易胆大救场。但由于麻大胆阻拦,易胆大无法到场。九龄童只好带病上场,居然一命归天!麻大胆竟称:“唱得好,放火炮!”易胆大面对此情此景,不禁悲从中来,唱道:“多少师友死台上,你方去罢我登场。”而这时,麻大胆却点花想容唱《吊孝思春》,龙门镇另外一霸骆善人也不怀好意地要认花想容为义女。易胆大将计就计,借唱《吊孝思春》的“围场”,控诉龙门镇恶霸的暴行。花想容泣不成声唱道:“风萧萧,望夫招魂魂不远,雨绵绵,抛妻别戏戏未完。夫妻上台扮笑脸,哀思苦弦跑四川。滔滔的浪啊,小小的船,浪急船摇川江险;弯弯的路啊,高高的山,山高路陡蜀道难!”易胆大悲歌慷慨:“冤、冤、冤!惨、惨、惨!半支残烛,几片纸钱。一抷黄土,七尺黑棺,千行血泪红斑斑。”(众人随之呜咽,麻大胆如坐针毡)。花想容接唱:“夫去也,妻孤单,茶馆清唱吐真言。说什么声声燕语明如翦,道什么呖呖莺声溜的圆?”“倒不如,毁了花容,破了喉管。”易胆大接唱:“砸了锣鼓,断了琴弦。”二人合唱:“空留下:无廉无耻,无道无理,无诗无画,无歌无舞的万恶人间!”读到这里,我不禁拍案而起,连连称奇。旁边一位老大姐见状说道:“一个剧本让编辑如此激动,这个作者可以了!”

这段唱词好在什么地方呢?后来我知道,作者魏明伦9岁在川剧班子学唱戏,后来写戏,是在戏班子里混迹了大半辈子的人。他把旧社会戏曲艺人生活的艰苦、处境的卑微、少年子弟江湖老的无奈,以及他们的抗争都写出来了。这段唱词写得酣畅淋漓,这就是戏曲唱词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它与诗词的区别,即“透”。将人物喜怒哀乐的感情写透,力透纸背!李泽厚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诗境深厚宽大,词境精工细巧,但二者均重含而不露,神余言外,使人一唱三叹,玩味无穷。曲境则不然,它以酣畅明达,直率痛快为能事。”显然,这与戏曲直面观众,要求现场效果有关。魏明伦的唱词常常以白话、口语“对仗”。这样既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又朗朗上口,文字也好看。

《易胆大》剧本在《剧本》当年第2期发表,之后我就接到了作者魏明伦的来信。他说,手里还有一个小戏《静夜思》的剧本,我回信说,请寄来看看。看后感到不错,再次推荐发表在同年《剧本》月刊第4期。接着,魏明伦又来信一封,说手里还有一个根据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改编的剧本《四姑娘》,我照样回信说,请寄来看看。看后也感到不错,就推荐给时任《剧本》月刊戏曲组组长李慧中。她读后说,我们今年已经发表魏明伦两个剧本了,如果再发表《四姑娘》,是不是有点畸轻畸重?发增刊吧。彼时,《剧本》月刊的增刊就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所以,当年10月《四姑娘》来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时,中国戏剧出版社的总编辑才能拿着《四姑娘》的单行本在剧场门口叫卖。那个画面至今仿佛犹在眼前。

《四姑娘》来京演出所获评价甚高。剧中门里门外、咫尺天涯“三叩门”的艺术处理更是受到交口称赞。豫剧《朝阳沟》等剧的作曲,戏曲音乐家、河南省音协原主席王基笑看戏后跟我说:“(魏明伦的戏)最精彩的地方是对戏曲传统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后来,《四姑娘》的剧本最终刊载于《剧本》当年第12期。就这样,《剧本》月刊那一年就发表了魏明伦两个大戏一个小戏,这在1977年《剧本》月刊复刊以来是从来没有过的。

汇演期间,魏明伦来东四八条的《剧本》月刊编辑部造访。那天下午,编辑部戏曲组只有我一人在。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他,见到了身穿一身平日肯定是压在箱底儿的藏蓝色毛料中山服的魏明伦。我劝他在北京待上一段时间,看看戏。他说,还要回去搞创作啊。

1982年,魏明伦又寄给我一个剧本,但这个剧本却根本不行。如何处理这个剧本让我犯了难。魏明伦才高八斗,又正处在戏剧创作的上升期,“退稿”对他是一种“打击”。何况这个戏题材难得。

当时,再过两三个月就要召开首届全国优秀剧本评奖授奖大会,魏明伦的《易胆大》《四姑娘》双双获奖。据说,当时评委们对这两个戏究竟哪个获奖意见不一致,有人认为后者应获奖,因为这是将现代生活戏曲化的一个典范;有人认为前者应获奖,理由是它以戏曲艺人为题材,在当代戏剧史上,这种题材的戏不多。持前者意见的代表是德高望重的张庚,持后者意见的代表是剧作家吴祖光。二人意见相持不下,最后有人说,你们也别争了,全都获奖就是了。我想,等他来京领奖时再讨论剧本修改,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授奖会于当年5月如期举行,我与作者也如期座谈。之后不到半年,他将修改稿寄来,剧本已基本成熟。一个曾“根本不行”的剧本,经过座谈,不到半年就改出来了,十分少见。我回信提议把结尾改成唱,但唱段不可长。很快,魏明伦来信说,“我苦吟了几句,还觉满意”,“汲取了你的意见,融会贯通,果然比前稿闪光”。这个戏就是川剧《巴山秀才》,最后增加的唱段是:“三杯酒,三杯酒,杯杯催命,大清国,大清国,大大不清!”(载于《剧本》1983年第1期)。该剧再次获全国优秀剧本奖。魏明伦连中“三元”。多年后,有人称这三部剧代表了魏明伦戏曲创作道路的成名阶段。自此以后,他就被称为“戏妖”“戏怪”“写戏的状元”(后者系陈白尘语),由于他小学没毕业就到川戏班子学唱戏去了,也被人称作“鬼才”“巴蜀鬼才”。大概也是由于这样的成功,才有了他的自信,也有了他1985年以后大胆探索推出的荒诞川剧《潘金莲——一个女人的沉沦史》以及由此引发的一场争议。他的剧本创作因此一时受挫,才开始写杂文、写辞赋。

我曾在文章里说:“魏明伦有‘一戏一招’的创作作风,‘麻、辣、烫’为主流的戏剧风格,‘大雅与当行参间,可演可传’的戏曲语言特色。他的戏曲艺术成就不只是塑造了易胆大、巴山秀才、水上漂、杜兰朵等一系列的人物和九部大戏,还在于他对戏曲传统的大胆突破。不过,他之所以能够成为顶尖的当代戏曲作家之一,却是由于他既是革新的闯将,又是继承传统的妙手。”

我为什么再三强调对传统的继承,尤其是对传统戏曲戏剧性营造技法的继承?原因很简单,魏明伦的戏独特之处就是在于“有戏!”演出来好看。尤其是被称为“蜀籁三部曲”的《易胆大》《巴山秀才》《变脸》。这三部戏一直都在上演。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新创作的戏曲剧目何其多也,而现在仍留在舞台上演出的还有几出?凡是能够流传下去的作品,都“有戏!”

戏曲艺人们曾总结过:“折腾来,折腾去,反复折腾才是戏。”我曾在《论魏明伦的三绝两特点及其他》等文章中谈过这个问题,此处不再赘述。魏明伦的《易胆大》恰好是另一种“折腾法”。由于他熟悉传统戏曲的表现技法,因此,在他有意识无意识之间,继承了传统戏曲的表现技法,保证了自己作品的戏剧性。川剧《易胆大》在动作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等各方面都比较下功夫。全剧一开始,九龄童带病上场,结果死在台上。主人公易胆大一上场,等于就被放进了一个玻璃“试管”里,看他怎么办。这还不算完,角色刚刚死在台上,麻大胆居然让人放火炮庆祝!并且,还要让刚刚死去丈夫的花想容唱《吊孝思春》,等于在“试管”下又加了一把火,看里面的主人公如何行动。易胆大将计就计,让花想容认骆善人为干爹,并且借唱“围鼓”的机会,控诉麻大胆等人。她唱得众人涕泪交流,义愤填膺!此时,麻大胆要强行霸占花想容,骆善人自然不允。最后麻大胆跟易胆大打赌,看谁能采回舍身崖的牡丹,如果麻大胆输了,“当众磕响头”,易胆大输了,就“把花想容送上麻家”。深夜,麻大胆在舍身崖坟山上见到九龄童“显灵”,吓得半死。麻家趁机报丧,混乱中,麻大胆被其妻麻五娘打死,而易胆大利用她想另嫁的心理,把她介绍给骆善人。这是第二次折腾。这样一来,易胆大等人似乎占据了优势。但此时,骆善人翻脸,不让放走戏班子,同时,逼迫花想容就范。花想容假装答应骆善人,让他将师兄等人放走。结果,骆善人因“谋夫霸妻占家财”被麻老幺杀死。剧中一开始就形成一个危急的情境,经过一番折腾,主人公的处境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被动之中。再经过一番折腾,主人公等的目的彻底达到。京剧《连环套》《秦香莲》等,都是以这种方法营造戏剧性的。这种“折腾法”常常建立在以矛盾冲突贯穿结构的基础上。这就是为什么魏明伦的戏搬上舞台好看的原因。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像魏明伦这样的剧作家是不多的。当然,这与他是戏曲演员出身关系很大。

2007年,晋剧《傅山进京》晋京演出成功后,福建省仙游县编剧郑怀兴名声大噪。2019年,魏明伦赠我一副对联:“双骏今成千里马,一峰早似九方皋”。魏明伦、郑怀兴都是我在《剧本》月刊做编辑时推出的戏曲作家,双骏就是指魏明伦和郑怀兴。

去年年底,郑怀兴离世。现在,魏明伦也走了,我失去了一个无话不谈的朋友,戏剧界又失去了一个优秀的戏曲剧作家。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戏剧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