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新时代下舞台剧的艺术表达

2024-07-12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李刚

舞台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质量传播的重要载体,因其在场性、即时性、艺术综合性的特点,成为了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介质之一。在新时代充分发挥舞台剧既有艺术魅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成为了舞台艺术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面向审美主体与客体:文化传承 扎根人民

舞台剧是作为观众的审美主体和作为观众欣赏对象的审美客体的对话与交流的艺术形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对舞台剧的审美体验与检验。这就需要创作者处理好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关系。审美客体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经过审美提炼后的生活再现,其通过舞美设计、服化道表现以及舞台表演来表达主题,是打通审美主体感知,打动审美主体情感的关键所在。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风骨神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刚健激越的革命文化、繁荣兴盛的先进文化,共同铸就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丰厚的文化资源也为舞台剧的表达主题提供了充足且多元的选择。无论是此前出圈的《只此青绿》,还是以“舞”演“武”的《咏春》,无论是让敦煌壁画由平面墙体走向立体舞台,足迹踏遍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丝路花雨》还是反映革命年代浪漫主义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抑或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这些舞蹈片段既有中国舞蹈的独特韵味,又将民族审美与时代趣味融于一体,通过对“日用而不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深度挖掘,实现对历史题材的现实思考。把舞台剧嵌入历史与未来的宏大叙事中,承时代之心,传世代之美,传的是历史,承的是未来,彰显传承之美。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文脉传承中激发了舞台剧主旨表达源源不断的灵感,当然,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绝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要挖掘新内涵、对其有新解读,用现代化的转译方式,多元的结构方式,以可体验、可感知、可接触的形式为更多的观众所了解,激发起观众对文化的高度认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例如,原创舞蹈诗剧《天下大同》,以“天下大同”“和谐万邦”的审美心胸,采用电影叙事的手法,借助诗化的舞台艺术和美化的视觉技术,将“嫘祖养蚕缫丝”“昙曜开凿五窟”“晋商汇通天下”等山西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与事件,在古今对话中完成对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在阐释丝路精神的深层内涵和共建“一带一路”时代意义的同时,也展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转向审美真实与意象:虚实传神 形象入心

“立象以尽意”是我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命题,一部舞台作品之所以会被人们认同,是因为它所表现出的人物、环境或者事件,符合并唤起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体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艺的重要特征和表现手法就是通过塑造的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意趣的。无论是沪剧《敦煌女儿》塑造的樊锦诗还是京剧《白毛女》刻画的白毛女,无论是歌剧《红岩》中的江姐,还是话剧《立秋》的马洪翰,均以锤炼形象典型特征、深化形象丰厚内涵、赋予形象感人魅力取胜。

舞台剧向来以直观性、临场交流性为突出特征,这是和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如何在一方舞台展现多方关系,非常考验创作者舞台的驾驭和调度能力。因此,表达的方式就非常重要。通过意境的营造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为观众提供共情、共鸣的情绪价值,进而激发起他们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感兴,在感知、感动中完成从审美意象到审美真实的过渡,然后再回归真实的过程。例如,话剧《人世间》,以多散点、多时空、多段落的表达方式,从舞美、声、光、景等不同层面展现了“光字片”周家人的生活轨迹,让观众们更身临其境地走进烟火人间、市井百态。用180分钟还原了50年中国百姓生活史,3个小时浓缩了梁晓声8年手写115万字的长篇巨作,汇聚成了一幅幅错落有致的世间百姓群像图。再比如晋剧《望海楼台》,该剧是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表演奖获得者郑芳芳当时终评的参评剧目,在保持晋剧特色的基础上,郑芳芳从当代审美视角和当代观众的观赏需求去塑造“敫桂英”这一形象,借助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古琴,将敫桂英的悲惨命运和善良品德凸显在舞台上,这种鲜明的对比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审美感受。在创作者追求“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同时,观赏者也达到了情与景、意与象的交融统一。

在对审美真实和审美意象的不断平衡中,在“理”“事”“情”的层叠呈现中,舞台剧的“隔云为钟”“声中闻湿”的传神之美就彰显了出来。在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的叙事传神中,让我们看到了精彩的群众语言和风趣的戏剧情节;在话剧《赵氏孤儿》的变奏传神中,让我们看到了一部事与愿违困惑迷惘的人生戏剧;在舞剧《粉墨春秋》的意境传神中,通过传统戏曲程式化的充实表演与舞蹈写意性的灵动呈现,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创新变革的民族精神。由此可见,在注重观众的参与感和仪式感的同时,通过虚实相生,体验式氛围的营造和同场感的增强,实现与受众的零距离,对文化认同的强聚焦,形成一种共同参与、寻访认知、体验交流的过程。

流向审美时间与空间:破圈传播 路径多元

舞台既是舞台剧的优势所在,可以把观众包裹在特定的场景和情景中,入戏快、入戏深。但舞台同时也限制了舞台剧的传播,传播范围窄、传播周期短。纵观当下,交响乐版《觉醒年代》让人热血沸腾、《端午奇妙夜》上“洛神”起舞,圈粉无数、综艺节目《爱乐之都》让音乐剧走进大众视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深受年轻观众喜爱,它们都借助短、平、快的融合传播,成为了热点,打造了爆款,实现了破圈。打破了传统舞台剧受制于舞台空间固定、展演时间有限的藩篱,打破了舞台表演的第四面墙,与观众建立起时时且处处互动的审美时空。

舞台剧完全可以借助多渠道的传播、多样态的宣传,实现未演先火、未播先热的预热效果,在传播路径上通过前期造势而起、中期乘势而上、后期顺势而为的链式反映,延长舞台剧的展演生命。以舞台剧亮点为圆心,打造网上、网下同心圆,在虚拟空间即网络环境,通过由点及线到面的传播内径,不断扩大传播覆盖范围,形成由屏幕内向屏幕外再到舞台内的传播路径。在实体空间即现实舞台,通过从艺术形式的突破到审美结构的审视再到审美象征的揭示最后到审美意蕴的彰显这一传播外径,不断掀开舞台剧的神秘面纱,层层递进,缓缓流露。进而在传播的范围、传播的维度以及传播的效果等方面着力,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感体验,激发更多群体的情感共鸣。

当然,传播只是手段,凭借着多渠道传播的窗口,让更多的观众得以推开这扇窗,让光照进舞台,不断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求新求变,让创作的灵犀恰好与观众的审美发生触碰,最终使舞台上的剧目闪光,才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