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破圈”以后怎样

2024-07-16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罗群

从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为粤剧传承传播打开新局面,到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圈粉”无数,近年来,戏曲艺术“破圈”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破圈’以后怎样”这一鲁迅式的发问,值得思考。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
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

传统艺术受到当今观众与市场追捧,令人欣喜。欣喜之余还需注意到,戏曲艺术长期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依靠一段时间内一两部作品的火爆,而是需要长期的、系统性的努力来保障整体创演水平提升、市场反响热烈。“破圈”不是大功告成的终点,而是一段新征程的起点。

直面市场,流量绝非洪水猛兽

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受欢迎程度和市场表现堪称惊艳,主演陈丽君参与某知名综艺节目录制,吸引了不少此前不怎么关注戏曲的粉丝,戏曲人也从中深刻感受到流量的力量,这甚至令部分从业者感到忧虑。

忧虑大可不必。戏曲素来是角儿的艺术,所谓“角儿”既是艺术的出色发扬者、传承者,也是戏迷喜爱的明星、票房的保障、宣推等市场行为的核心。资料显示,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美演出前,有计划地进行了包括媒体宣传、发放剧照以及扇坠等“周边”在内的预热活动,其运作的方式对当今观众而言想必并不陌生。正如学者金元浦所指出,中国戏曲有着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的传统,很早就拥有了强大而忠实的特定消费者,形成了一套“明星制”的市场形态,中国戏曲的市场基因不应丢掉。

在文化评论人林云看来,戏曲直面市场,需要从业者适当调整心态。“戏曲从来不是只为精英、内行服务的艺术,而是人民的艺术、老百姓的艺术、人人都能欣赏的艺术。”林云说,因此,不要把戏曲演员走向市场、用时下流行的新媒体等方式亲近普罗大众理解为“下凡”,他们只是在向戏曲的光荣传统回归。这项传统应该继承发扬,这也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打磨作品,戏曲应具备当代质感

直面市场需要调整观念和心态,更需要拿出实打实的好作品。戏曲作品要想打动当今观众,思想内容与时俱进、呈现方式突破创新缺一不可。

著名作家汪曾祺以及他的江苏同乡、剧作家罗怀臻都曾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所有的戏曲都应该是现代戏,即具有现代的思想、符合现代的审美观念、用现代的方法创作,使人对当今生活中的问题展开思考。任何题材都可以输出当下的感受,因而,戏曲的当下感并不必然来自题材,而是一种价值取向、精神品格和审美趣味。

譬如,曲剧《鲁镇》将鲁迅多部作品中的人物、素材融于一处,构建起鲁镇世界,作品不仅人文气息和文化品格突出,还不时传递出一种悲悯感,受到观众尤其是一些文人的喜爱。戏曲导演、编剧李卓群在其《惜·姣》等多部小剧场作品中努力用古代故事有机融合现代意识,为观众所青睐。

戏曲“破圈”以后,需要不断推出思想内容上为当代观众认同、喜爱的作品,也需要在表现形式上保持创新的热情。新编昆曲《浮生六记》、沉浸式豫剧《程婴救孤》等突破镜框式舞台的观演关系,甚或从年轻人喜爱的剧本娱乐等业态中获取灵感;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等利用数字化手段辅助呈现,打破传统戏曲观演的边界。此外,不少上演戏曲的演艺新空间开设在商圈、写字楼中,演艺场所向生活场景倾斜,降低了观剧成本,为戏曲融入当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便利。这些经验、成果对戏曲持续“出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不过,当演艺较大程度走向社交化、互动化、游戏化,守护艺术的本体特征就成了不容忽视的课题。对于戏曲而言,谋求“出圈”绝不能以将自身改造为他者为代价。

加强评论,发挥阐释引领功能

戏曲突破创新、火爆“出圈”不仅关乎市场与知名度,而且还涉及戏曲的本体美学意蕴、文化生态等复杂课题。在此情形之下,加强理论评论、发挥阐释引领功能,为戏曲未来发展提供镜鉴启发,显得尤为重要。

知名编剧刘侗在撰文论及戏曲现代戏创作时表示,新的题材、造型等影响了传统戏曲的写意性与程式性,从而带动了戏曲现代戏创作、舞台呈现之美学原则的重新建构。其实,新创袍带戏同样面临这一问题,问题之由来不仅源于外在形象、妆造、表演手段的创新突破,更在于新的文化市场、观演关系、审美风尚之下,戏曲美学范式的必然更迭。

“传统并非一成不变,不必动辄担心传统失落,今之传统正是前辈大师在更久远的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而来的,创新精神本就是戏曲传统的重要组成。”剧评人程玥说,理论评论需要具备发展的眼光,不能与时俱进的理论将失去现实阐释力,沦为陈词滥调。坚持守正创新,积极调试戏曲美学批评的思路、角度、话语,努力解释新现象、解决新问题、建构新原则,才是当务之急。

积极调试批评思路不仅需要“内部升级”,也需要“外部扩容”。以往论者开展戏曲批评,普遍将目光聚焦于功夫技法、文本故事、人物塑造等,这些角度对于揭示戏曲本体之美、发掘思想主题而言非常重要。然而,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传统的批评角度显示出一定局限性。越剧表演艺术家、《新龙门客栈》艺术总监茅威涛认为,不知如何全面分析《新龙门客栈》现象,暴露出理论领域的薄弱。

随着艺术创作生产的跨界融合实践逐渐走向深入,理论研究界的跨学科整合意识也随之增强,戏曲理论批评需要在传统基础上拓宽视野,根据实际需要生发新的问题意识。“比如,已经发生重要转型的当代文化生态,为戏曲创作演出提供了怎样的土壤和契机,又提出了怎样的期待与要求?如何从创作理念、观演关系、传播媒介、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多重视角解读、梳理戏曲火爆‘出圈’的现象与经验?”程玥认为,戏曲绝不仅是微观层面的技艺、功法,更是一个围绕作品和演员而形成的宏观而庞大的文化系统,与这一系统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都值得评论者关注思考。

其实,这一系列问题并不只是针对戏曲的。站在更广阔的视角上观照,如何调动多学科、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发展作出总结、阐发、指引,是面向传统艺术从业者、评论者发出的时代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