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07-30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周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其中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影响力持久深入广泛,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特色优势。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坚持和积极实践“第二个结合”,需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思想精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发展,使其深深地烙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韵。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底气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具有突出的特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凸显中华文化底气,夯实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根基。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与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砥砺奋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更加坚定、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守正创新,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夯实根基。

坚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文物承载着灿烂的中华文明,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对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义重大。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必须在坚持保护第一、保护优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研究和利用。要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研究阐释,挖掘蕴含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展示文物和文化遗产背后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阐明中华文明的深厚文化底蕴。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从历史文化遗产中获取灵感并融入现实生活,真正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使其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坚持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的文艺作品,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资源宝库。传统文化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融入时代特点和人民需求,探索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永葆生机。要坚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从中华文化宝库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符合时代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坚持与现实文化相融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跳出历史固定维度,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立足于当下的社会发展实践,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只有顺时代之势、应人民所需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形势的变化、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中完成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增添动力。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