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文艺评论正当时 ——写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

2024-07-31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一川

十年前,北京城果实飘香、秋色斑斓时节,迎来了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给包括文艺评论工作者在内的全国文艺工作者带来极大启迪和鼓舞。今天继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不由得产生新的思考:文艺评论或文艺批评能够为当前新时代北京文艺精品创作做些什么?

文艺批评应当助推文艺精品创作

当前重温这部重要文艺文献中有关文艺评论或文艺批评的指示精神,深感对于北京文艺精品创作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这里规定“文艺批评”对于文艺创作有着“镜子”和“良药”等重要功能,并且同“多出精品”紧密相连,强调它是生产更多的文艺精品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文艺评论应当发挥其应有的“批评”功能:“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这是要求文艺批评辩证地指出文艺作品同时存在着优点和不足,要清除坏的和表扬好的。这是由于“有了真正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

习近平总书记还就文艺精品创作提出了“三精统一”的标准:“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而文艺评论工作者要真正从文艺作品中揭示这种“三精统一”,就需要努力“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如果说“三精统一”指的是文艺作品应当同时在思想性、艺术性和制作上都做到“精益求精”,那么,“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批评工作者应当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文艺视角、艺术眼光和美学尺度去综合衡量文艺作品,全面评判其在精品创作上的成败得失,从而真正成为文艺精品创作的“利器”和“方向盘”。这些论述对于当前做好北京文艺评论工作、助推新时代北京文艺精品创作提供了遵循。

当前北京文艺评论,应当依据一定的文艺理论去评说和论述一般文艺创作现象,但特别针对当代新的文艺精品创作现象而发言、发声和作出有褒有贬的评价,正是其当务之急,恰如别林斯基所说它是“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文艺评论作为“不断运动的美学”的角色正表现在,它需要在运用文艺理论去评说新时代北京文艺精品创作现象的过程中,不断建构新的美学理论境界。

总结北京文艺精品创作成就

首先,北京文艺评论界应当自觉承担起总结十年来北京文艺精品创作成绩的任务,以便为未来北京文艺精品创作提供新的符合时代精神旨趣的示范。假如北京文艺可以按照说北京话的京味文艺、讲述北京城故事的京情文艺和传达北京人眼光的京风文艺去梳理和分类的话,那么,这十年在上述三类文艺精品创作方面已经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

京味文艺方面涌现出一批引人注目的作品:长篇小说《心灵外史》和《漂洋过海来送你》分别通过主人公杨麦和那豆的精神困境及其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反映了新时代北京居民的精神状况及其自觉的心灵诉求;电视剧《情满四合院》透过京城四合院居民何雨柱和秦淮茹同许大茂等之间的邻里纷争及其协调,诠释了新时代北京人应有的仁厚和友善等优良品格;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以徐慧真一生的为人和经商理念为核心,通过其对于家族、邻居、公司等相关社会关系的处理,揭示了社会变迁中个人的仁厚、友善和容让等精神品质的重要性及其永恒价值;原创话剧《簋街》透过簋街餐饮业品牌“酒盈樽”的兴衰变迁,述说李家和金家成员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变化;话剧《鼓楼那些事儿》根据英模人物事迹原型改编,由社区巡回法官赵晓海在鼓楼苑社区一天的办案故事,串联起当代北京居民的家长里短和喜怒哀乐,赞扬了基层法官克服困难而全心全意为民作主的工作作风;话剧《永定门里》聚焦于派出所所长肖大力和潜伏特务冯静波之间长达三十余年的侦破与潜隐的较量,由此牵连出两个家族之间以及邻里之间的恩怨纠缠,反映了当代北京社会生活的变迁气象。这些作品注意在北京话的表现中发掘北京居民的精神变迁轨迹及其新时代风貌。

京情文艺方面也成绩可观:由北京某医院医生撰写的长篇小说《白色城堡》讲述了“急诊四杰”的逼真而感人的故事,他们在急诊科面临种种难题之时相互帮扶和鼓励,传达了“医者仁心”的理念,特别是突出了“良知”对于医生的重要性,而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赢得观众赞誉;小说集《北京西郊故事集》收入《屋顶上》《轮子是圆的》《六耳猕猴》《成人礼》等小说,讲述来自外地“花街”的一群年轻人在北京的日常生活故事,透过外地居民的“京漂”生活来表现新时代北京居住者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状况;舞台剧《香山之夜》以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解放南京为时代背景,构想出毛泽东与蒋介石之间的跨时空对话情景,再现了当时“两个中国”的历史命运的抉择,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成功和国民党为什么失败的时代之问;电视剧《香山叶正红》以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入驻香山“进京赶考”为主线,叙述解放全中国、筹建新中国新制度构架的历史性转折故事,由此凸显出当代中国领导人一心为民的“初心”和“赶考”不止的创业创新精神;电视剧《一路朝阳》讲述外地来京生活的一对闺蜜李慕嘉和田蓉在京城顽强打拼的经历,重点阐发只有经济独立才能精神自主的当代女性生存理念。这批京情文艺作品所讲述的外地居民在京生活故事中,既有普通人也有历史名人,这些人物形象从不同方面共同形塑出北京城市的文化品格。

京风文艺方面则佳作频现:长篇小说《望春风》将关注的焦点投寄到长江边上儒里赵村村民赵伯渝和春琴,以简约手法和“直而温”修辞写出他们经历的20世纪50年代初到21世纪的乡村社会变化以及其中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透露出作家对于长江沿岸自然环境治理和乡村社会治理的强烈呼声;长篇小说《宝水》和《野望》分别以中国传统四季和二十四节气为分章体例的依据,讲述了外地乡村生活的当代风情,尤其是在女性人物的心理刻画上体现创新的锐气;影片《长津湖》和《长津湖之水门桥》系列以伍千里和伍万里兄弟为焦点,塑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指战员的英雄群像,注意把新生的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父子关系(毛泽东同志同毛岸英之间)同普通中国人的父子关系(伍千里和伍万里同其父母之间)联系起来叙述,历史性地回答了我军抗美援朝胜利的历史性地位及其原因;影片《一秒钟》围绕电影胶片而发生的张九声与刘闺女之间的奇特故事,讲述艰苦生活环境下家庭亲情关系的重要价值,反映出人们对电影艺术的迷恋和热爱;影片《你好,李焕英》借助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国营大工厂的生活追忆及其与当代生活风尚之间的对比,反映出人们的怀旧心理和追求纯真情感的渴望;舞剧《五星出东方》利用新疆和田尼雅考古遗址出土的织锦护臂及其他相关考古文物资料,展开丰富的舞蹈想象力,虚构出汉代西域精绝城及其公主春君同中原戍边将领奉及建特人等之间的多重关系,让观众在欣赏精彩的汉代中原风舞蹈、西域风舞蹈以及两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品尝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亲如一家的意味。这些京风文艺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北京城和北京人,但通过描写京外生活乃至国外生活状况,展现了新时代北京人的精气神。

值得北京文艺评论界总结的,除了上述京味文艺、京情文艺和京风文艺三重景观外,还有新时代北京文艺创作中生长和呈现出来的其他新型文艺理论萌芽或元素。例如一批作品在自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典心性论传统去接纳、包容和转化外来现实主义精神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直到产生出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范式的成熟之作,如长篇小说《望春风》《人世间》《白色城堡》,电视剧《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小女人》《一路朝阳》,话剧《永定门里》等。它们共同地发扬古典心性论传统中的“心学”或“良知”智慧,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况作了新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展现了现实主义精神在新时代北京文艺中的新气象。

找准北京文艺精品创作症候

从上述极简要的描述可见,北京文艺在精品创作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而对于这些成绩作理论总结、概括和提炼,应当成为北京文艺评论界需要全面和深入展开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在总结北京文艺精品创作成就的同时,还应当致力于反思北京文艺精品创作中存在的不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北京文艺精品创作中存在的症候或短板,进而予以改善或纠正。

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目标相比,北京文艺精品在数量上还不够充足,在质量上还需不断提升。一部精品的出现总有其艺术规律可循,而对此加以总结和提炼直到形成特定艺术样式或类型的艺术规律,就有可能让这类文艺精品创作不再成为孤立或昙花一现的现象,而是成为可持续再生产的开端性范本,例如《人世间》和《五星出东方》等作品能否在将来形成持续和扩大的产品链。

再有就是一些重大主题创作仅仅满足于说大话和照搬套话,在缺乏生活体验时就硬行上马,导致叙述呆板、乏味而丧失应有的感染力。这就需要在评论中提醒文艺家将重大主题创作同自身的生活体验基础和创作个性结合起来。

为什么一些服务于首都演艺机构的优秀人才在本机构默默无闻,而在外地则佳作频出而名满全国?这里面就有北京文艺体制机制的改革问题。北京文艺人才固然有义务为全国文艺发展作贡献,但优先服务于北京文艺精品创作毕竟才是当务之急。如何为北京优秀文艺人才优先服务于北京文艺精品创作而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文艺体制机制,确实应当成为北京文艺评论界深入探讨的问题和课题。

构建未来北京文艺精品创作的理论参照系

面向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未来,以及面向北京城市的“四个文化”(即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和“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等建设目标,北京文艺评论界需要探寻与此相适应的北京文艺精品创作新路径。为了完成上述文化使命,未来北京文艺精品创作需要继续贯彻落实《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据此制订出更高的奋进目标、更扎实的创作方法和策略以及更有效的保障措施。这就需要充分总结和吸收新时代十年来北京文艺精品创作的经验,对照那些值得记取的教训,并将它们予以理论化提炼和提纯,从而形成未来北京文艺精品创作的理论参照系。这种理论参照系,应当来自于新时代北京文艺精品创作成败得失的全面而深入的总结,形成对于新时代北京文艺精品创作经验的概括,对照未来北京文艺的文化使命而作新调整,制订出北京文艺精品的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指向更多文艺精品佳作的创作和扩大再生产。同时,北京文艺评论界还应当同全国文艺评论界同行一道探讨助推中国文艺走出去的路径,例如在分析以往中国文艺走出去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探讨未来北京文艺精品更多、更快和更高效地走出去的方略和配套措施。这就需要同时研究国内观众和国外观众的审美需求、文化品位以及文艺鉴赏习俗,找到一条或若干条同时契合于中外观众文艺鉴赏需要的精品创作路径。

回顾十年来北京文艺发展足迹,深感《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如“新雨”给文艺界带来天朗气清的新气象,让文艺评论工作者感受到评论正当时的强烈自觉,积极加入到文艺评论创新行列中,为新时代北京文艺精品创作作出评论者应有的新建树。

(作者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