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以演艺作品助推中外人文交流

2024-08-02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高超

当前我国舞台演艺在国际传播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也存在传播的浅层化——国外受众对演出背后深层文化意涵理解不足、文化误读、文化认同不够、在国际传播上呈散点化、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布局等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为我国演艺事业强化对外开放格局,优化演艺作品供给指明了方向。深入挖掘与构建演艺作品在审美层、价值观层、情感层、交流层的共通效应,是发挥演艺助推国际人文交流的关键。笔者以为,要在以下方面加强思考和实践。

发挥演艺的审美共感效应。立足人类审美体验的普遍性,找到中外审美契合点。如自得琴社创作的古风音乐视频,以古代画卷承载中华传统民乐表演,通过多模态的编码激发受众审美通感,引起受众青睐。演艺跨文化传播中,应将多种感知串联、渗透复合,生成审美知觉的整体性与协同性,增强演艺国际传播的多模态性与多感官共同参与,呈现中国式审美独特性。

舞剧《朱鹮》

加强基于共同价值的演艺内容建构。文化价值观是演艺作品的深层结构,提升国外受众对演艺作品背后深层文化的理解,就要在“价值观认同”上下功夫。寻求不同表演艺术门类及其所蕴含价值观的可通约性与共性区间,形成共同的人文价值基础。如舞剧《朱鹮》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使其拥有跨文化感召力。演艺作品要弘扬具有永恒魅力与当代性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念,也要彰显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关切,增强跨文化认同度。

舞剧《杜甫》

深化演艺跨文化共情效应。演艺要超越文化藩篱,需传达亲情、爱情、友情、家国情等人类普遍共通情感。如蕴含丰富文化符码的历史人物题材舞剧,若能挖掘历史人物所拥有的人类普遍情感,亦能对国外受众产生吸引力。舞剧《杜甫》深刻描绘杜甫作为平凡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痛失爱子的舞段中极具情感张力和跨文化感染力;《昭君出塞》从昭君的生命与心路历程架构整个舞剧,以个体情感叙事达成有效的文化输出;戏曲《牡丹亭》中超越生死的爱情是其成为国际传播典范的叙事内核。

戏曲《牡丹亭》

打通中外演艺数字交流渠道。数智科技打破舞台艺术国际传播时空局限,催生出全球范围内的云演艺,成为文明交流互鉴新形态。国际人文交流需塑造舞台艺术与数字化融合新业态,将舞台艺术的传统物理空间拓展到全球观众可参与的数字空间。如国家京剧院的首位数智学生“尤子希”,她一身京剧行头,身段步法皆从京剧演员身上采集而来,传递戏曲之美,以及梅兰芳数字人传播京剧文化、“秦筱雅”展现数字科技与秦腔艺术融合,无不体现出拓展演艺国际传播主体、创造数字空间中新型观演关系是数智时代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

搭建多元互动演艺交流平台,建立演艺促进文明互鉴长效机制,实现人文交流新格局。我国演艺国际传播不乏剧院团、网络新文艺群体等多元主体,但这些努力往往是分散的,缺乏整体性战略。通过加强演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架设国际剧院联盟等方式,基于海外流媒体、社交媒体构建演艺全媒体传播矩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受众进行精细化分层,提升受众与内容定位精准度。采用文化接近性与差异化策略,分阶段、分步骤实现演艺全球传播,构建更有效率的演艺国际传播体系。

我国演艺应在差异与共通中找到文明互鉴路径,寻求演艺的审美共感、价值观共识,构建情感共鸣,实现数字共通、交流共享,以共通性思维与策略逾越中外文化的差异性鸿沟,通过数智技术突破传播壁垒,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用演艺凝聚起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