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培养好非遗传承人

2024-08-20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沈鑫杰
沈海涛 图

非遗特展、非遗市集、非遗手作小课堂……山西非遗展示月活动前不久落下帷幕,全省各地举办的百余项活动呈现出山西非遗的万千气象,与此同时,众多非遗传承人也通过面食、戏剧、民歌、剪纸等精彩技艺惊艳亮相。

山西是非遗大省,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省、市、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000余人。非遗传承人拥有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遗的重要继承人和传递者,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些非遗正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亟须多措并举做好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工作。

做好“守艺”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实地走访了解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状况、从业状况,清单式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对他们开展的学习、授徒、传艺、交流、研究等活动,要提供或协调必要的传承场所,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帮扶和指导。对生活确有困难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要加大帮扶力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关键小事”,真正让“守艺人”无后顾之忧,让“老手艺”活起来、传下去。

做好“传艺”教育。高校在非遗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是重要的非遗传承教育研究基地。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院校之一,山西大学自2016年以来已培训11期共500余名非遗传承人。要充分整合我省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形成“非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多形式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推动非遗传承与高校教育教学相结合,在校园里种下非遗的“种子”。同时高校要注重非遗课程的研发,把非遗理念、非遗知识、非遗技艺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一批学非遗、爱非遗的新生代“非遗人”。

做好“创艺”发展。非遗技艺可以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前提上,运用数字化前沿技术,融入时尚创意和元素,从而更迅速、更广泛地传播开来,有效提升非遗技艺的美誉度和竞争力。另外,要转变思维,以“非遗+”跨界发展为突破口,推动非遗技艺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加强产学研联动,引入培育新业态,融入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中,促进非遗传承人增收致富,为非遗传承提供“新引擎”。

人才是非遗传承的源头活水。正是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创新,无数弥足珍贵的非遗才能被时代所看见,被人们所喜爱。要持续强化非遗人才的发掘培养,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