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数智技术如何更好赋能戏曲艺术

2024-08-29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任婷婷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和智能媒体逐渐进入戏曲演艺行业,拓展了戏曲艺术的边界,更为传统的戏曲艺术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利用现代技术“出圈”的作品正在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和爱上戏曲,沉浸式舞台和演出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戏曲故事中的意境之美。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无节制地滥用数智技术也造成了部分作品质量低下、同质化现象严重。艺术需要创新,但技术上的革新无法完全取代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如果技术的介入只是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态而非真正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将无法给予观众真正的审美体验。

为进一步推动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理性对待数智技术在戏曲艺术中的运用,数智技术在戏曲传承、戏曲演艺、“文旅+戏曲”领域运用时,应始终为戏曲本体即思想内容和演员表演服务,让数智技术更好赋能戏曲艺术。

首先,发挥数智技术优势,创新戏曲表演的传承路径。现代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从记录声音到存留影像、从灵活时间到转化空间的突破。但现代媒体始终是以唱腔记录和视觉复制为传播路径,一旦失去演员这一主体,传播内容将无以附存,传播链也将断裂。数智媒介的出现有效地弥补了这一遗憾,它通过现代数字技术重建人物外观的同时,还能够模拟演员的唱腔和表演,让演员在数字的运算下进行自主的创造性表演。例如,中央戏剧学院联合北京理工大学等,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和多模态数据分析打造“梅兰芳孪生数字人”,精准复现梅兰芳的神韵风姿和梅派唱腔,虚拟舞台上,形象逼真的梅兰芳呼之欲出。

作为新媒介,数智技术支持下的虚拟舞台为传承戏曲艺术带来新思路和新手段,可以让其为传承戏曲艺术服务。

其次,在戏曲演艺中用好数智技术,拓展戏曲舞台的诗意空间。戏曲艺术具有诗化意境的审美品格,戏曲的美学意蕴主要靠戏剧情境和演员表演传达,过多科技手段的介入可能会影响舞台的写意风格,因此,在戏曲创作中利用数智技术,应强化戏曲本体功能,在深度融合中拓展作品的诗意空间,而非追求过度写实的效果,否则容易导致内容空洞,远离戏曲本体。

真正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的戏曲作品应在人物塑造、情节叙事、情感表达上寻求适合的方法,创造出数字化的叙事新模式,丰富戏曲的叙事和情感表达空间。如上海戏剧学院创作的沉浸式数字展演戏曲作品《黛玉葬花》,叙事线按照观众的游览顺序推送,在叙事上打破传统戏曲的线性叙事模式,拓展了故事的叙事线索。同时,多媒体技术强化了观众的情景感知和美学效果,沉浸式的观剧体验让观众犹如置身大观园中,戏曲艺术中观演体验的特质在新技术的赋能下被强化。

最后,利用数智技术赋能“文旅+戏曲”,讲好戏曲故事。近年来,戏曲元素在文旅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地方利用数智技术赋能戏曲实景演出,打造城市文化名片。例如,全景式沉浸戏剧主题公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利用数智技术赋能“文旅+戏曲”,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当然,利用数智技术赋能“文旅+戏曲”的演出不能停留于视觉上的冲击,而是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因此,“文旅+戏曲”在追求实景体验感的同时,如何讲好戏曲故事是其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让更多社会大众感受到戏曲艺术中的文化魅力。

今天,我们正面临一场新的科技变革,伴随着数智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戏曲的传承方式、叙事模式以及审美趋势都将发生变化,我们既要用开放的态度拥抱科技,不断拓展戏曲艺术的边界,更要坚守戏曲艺术本体,让科技更好地为戏曲艺术的内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