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剧种,如何在困境中寻求新生
2024-09-06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马潇婧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近日在山东滨州博兴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1个稀有剧种轮番登场,41个演出剧目涵盖了代表性传统剧目及近年创排的新编历史剧、红色题材和现实题材剧目。此次展演旨在扶持地方戏剧事业,改善稀有剧种生存发展状况,既展示了稀有剧种的艺术特色,又展现了其当代传承发展的生命力。无疑,此举对于稀有剧种的传承发展大有裨益,然而,这是否能成为稀有剧种焕发新生的动力引擎,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戏曲稀有剧种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们以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生动反映着各地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文化丰富性的鲜活体现。这些剧种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创造,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自2004年以来,我国启动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一些稀有剧种得到了恢复和保护,但仍然面临诸多传承发展的困境。部分稀有剧种虽有国营剧团作为支撑,但由于地方财政差异,导致了编制缩减、经费紧张、人才培养断层、剧种社会记忆消亡等突出问题。同时,演出行当不全、演员待遇低下等问题也较为明显。
而那些没有国营剧团作为支撑的稀有剧种,生存状况更为堪忧。菏泽市定陶区宋家班柳子剧团由菏泽市级非遗传承人刘自文组建,作为民营剧团,它承袭自素有“柳子戏历史六百载,宋家班传唱三百年”美誉的宋家班柳子剧团。该团曾招收众多残障儿童、孤儿和留守儿童,最红火时拥有近百位演员,能演出二十多部古装剧目。但如今,由于缺乏固定保障经费且演出市场份额不足,剧团陷入了困境。
显然,解决生存问题是稀有剧种传承发展的关键。只有确保剧团能够正常演出,才能留住人才,让剧种得以延续。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生存发展则成为稀有剧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政府、剧团、观众三方的通力合作,显然是具有启示性的思路。
笔者以为,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尊重稀有剧种艺术特点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当地民众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定向资金支持。设立专项人才培养资金,用于人才梯队建设,鼓励剧团与艺术院校联合培养年轻演员和创作人才,为稀有剧种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通过专项创作经费、艺术基金等方式,鼓励剧团恢复传统剧目,并结合时代主题和现代审美需求,在保留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现代性的优秀作品。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稀有剧种的保护和传承,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稀有剧种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剧团自身也应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优势,打造稀有剧种传承保护数据库,开辟线上演艺新舞台。通过网络直播、转播等方式,活化戏曲演出模式,扩大稀有剧种影响力,增强观众黏性。同时,可以运用视频影像和数字技术活化稀有剧种资源,使其在网络生态中成为热点,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良好态势。
总之,稀有剧种的传承发展任重道远。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稀有剧种的重要价值,通过多方努力,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利用数字化优势,创新传承模式,让稀有剧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