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可陷于自我重复和自娱自乐
2024-09-12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夕君“内部梗”的流行之所以值得关注,原因在于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实际上触及了创作路径、模式、心态、机制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一个取材问题。
任何艺术的蓬勃发展都不能与当代审美脱节、不能对现实生活失语,在“内部梗”以外发现广阔的天地,自身的发展才能迈入更为阔大的境界。
目前,两档脱口秀节目正在网络平台播出,获得一定关注,观众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为段子中与脱口秀团队、同行演员等密切相关的“内部梗”越来越多而感到不满足。尽管脱口秀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娱方式,尚不属于严格的文艺创作,但文艺创作尤其是传统艺术领域中的某些问题,却与“内部梗”现象颇为相似,不妨姑且一并探讨。作家、学者钱锺书有一本散文集,名字耐人寻味,叫做《写在人生边上》。许多时候,“边上”这个若即若离的位置,或许更利于窥见全貌或真谛,有智慧的人们也往往善于从他人的故事中读出自己的人生。因而,脱口秀的故事中有哪些值得文艺创作咂摸的滋味,值得品上一品。
几年前,脱口秀得以迅速“出圈”、进入大众视野,内容丰富多元、贴近生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脱口秀演员不讲流派、不强调师承,他们的教育背景、职业等各不相同,异质化的演员构成与个性化的选材、表达息息相关,这使得脱口秀表现生活的角度、维度不仅独特,而且开阔。观察生活细致、原创能力过硬、个人风格强烈,一定程度上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嘴替”,这些特质汇聚于脱口秀舞台,自然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获得观众的喜爱。
然而,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内部梗”,主要围绕行业内知名演员的特点、经历以及自己与该演员的关系等做文章,观察生活逐渐转变为观察同行,强烈、鲜活的生活气息逐渐转变为用成熟圆融的喜剧技巧造梗。尽管透过少数典型的个案,也有深入反映生活真谛、表达生活感悟的可能性,但少数同行和广阔生活的深度、广度、厚度,终归不能同日而语。此外,“内部梗”的喜剧效果高度依赖观众对演员、团队的熟悉,带着较为强烈的圈子文化特征,缺少能够打动广大观众的普适性和力量感。一定程度上,大量使用“内部梗”其实是创作者在偷懒,降低自我要求,满足于小情小调、小打小闹。
“内部梗”的流行之所以值得关注,原因在于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实际上触及了创作路径、模式、心态、机制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一个取材问题。倘若站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理解“内部梗”,甚至可以说,从业者青睐“内部梗”是某种艺术形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比较容易出现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笔者将其称为文艺形式的“向内发展”现象。所谓“向内发展”,即创作者更多将目光聚焦在本门类的传统渊源、形式技巧、名家巨匠、个人风格等内部的、微观的层面之上,在该艺术形式既有的资源、成果框架内不断重组、自我“互文”,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将创作的根脉扎进现实的土壤、让艺术的表达带有生活的气息、让原创的作品贴近当代的审美。久而久之,创作就成了日益精致化的自我重复,成了仅供同行和少数“内行”欣赏的自娱自乐。
说起“向内发展”现象的案例,脱口秀是大众视野当中比较容易察觉的一个,却未必是最为典型的一个,这一现象在传统艺术领域中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不少传统艺术的从业者醉心于自己的这一个身段神似某位前辈、那一个动作致敬某位大师,并认为只有广大“内行”们才能深刻领悟自己的苦心,却忽视了在作品思想内容、审美格调等方面丰富提升、与时俱进。长此以往,就有脱离当代生活、当代观众而孤芳自赏的危险。
需要承认的是,艺术形式的“向内发展”并非全无好处,对自身传统资源予以全面梳理、继承,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业者对前辈遗产的熟稔、对个人技艺的要求等,都是作为“职业选手”的基本要求。但必须注意的是,对于一门艺术的长期发展而言,上述要求属于必要不充分条件,看待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内部与局部,而是需要有大局观念、整体意识、发展意识。
作家汪曾祺曾表示,所有的戏曲都应该是现代戏,即都应该具有现代的思想,符合现代的审美观点,用现代的方法创作,使人对当代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这一看法的指导意义并不局限于戏曲,对各个艺术门类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任何艺术的蓬勃发展都不能与当代审美脱节、不能对现实生活失语,在“内部梗”以外发现广阔的天地,自身的发展才能迈入更为阔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