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推动中华优秀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2024-09-23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晓明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戏曲依然肩负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重任,需要持续释放艺术的生命力和亲和力,不断繁荣发展,更好担负起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观众基础,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丰富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在赓续中华文脉中具有重要意义。

统计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8万个,从业人员38.5万人。全年共演出254.2万场,国内观众9.0亿人次,演出收入207.8亿元。全年原创首演剧目1993部,原创首演节目3805个。特别是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全国共组织24台京剧优秀剧目参加展演。

当前,推动中华优秀戏曲文化创新发展,关键是在坚守戏曲本体的基础上,吸收借鉴现代元素,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探索戏曲发展的创新之路。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开掘创作题材、创新艺术形式、拓展传播方式。提升戏曲表现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手段,增强对戏曲艺术的理论阐发,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上善于求新。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守正只有真正守住本源,才能实现更好发展。秉持“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引导学界研究戏曲保护、传承、发展上亟须解决的问题。研究应扩大剧种覆盖面,对它们的历史、现状、特征、发展的规律做深入地探索;以科研项目为导向对戏曲学术体系内容进行拾遗补缺,营造以追求高质量成果为学术研究目标的良好风气,并着力促进戏曲学术体系的构建;重视多元化戏曲作品创作,萃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扎根中国大地。用戏曲艺术涵养时代精神,以时代精神丰富戏曲艺术,使戏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要多措并举综合培养,建设复合型人才梯队。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需要一大批理论研究人才和实践创新人才。促进科教融合,推进数字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立足建构中国戏曲学派。围绕新时代戏曲的传承发展问题,思考如何以拔尖、创新、复合型的戏曲人才培养推进戏曲高质量发展。从学校到院团、从传统剧场到新媒体平台,加强对既懂艺术规律又懂现代化管理的综合人才的高效全面培养。在“戏曲与曲艺”成为与一级学科并列的专业学位并设置了博士专业学位的大背景下,优化戏曲学科专业结构,完善戏曲一流核心课程体系,加强戏曲教材建设管理,积极探索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有力支撑起高素质专业化的戏曲人才培养。

聚焦戏曲特色和优势,在戏曲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提升戏曲新媒体传播效能。依托高等院校资源,发挥院团实践优势,加强优质内容创作,提高剧目品质;让更多国内外受众借助新媒体平台了解戏曲、欣赏戏曲;适当发展戏曲短视频、戏曲网络直播、录播及戏曲短剧制作等,培养戏曲观众,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充分认知戏曲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独特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因此,要扶持代表性戏曲院团和偏小众的戏曲剧种传承发展,引导和带动全国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担负起传承、振兴戏曲的责任,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戏曲传承发展新生态,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戏曲保护传承工作体系,持续推动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显著标识,蕴含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纽带和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促进戏曲艺术守正创新,助力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展望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壮观伟业,感知新时代赋予戏曲新的生命意义,新时代的戏曲人更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为提升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播力、影响力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学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