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文艺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2024-10-15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常培杰

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与文艺战线息息相关。我们党历来重视文艺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第五个问题”,即“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的原则、意义与方法,有着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和纲领指引性。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2021年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等会议上所作讲话,都对此有所论及。相关论述系统深入,是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的经验总结,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实现了党性与人民性、政治性与审美性的高度统一,有效推动了新时代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一例外都强调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例如,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反对图解政治观点的文艺作品,但他们也都十分强调党的作家都应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拒绝超党性的文艺观念。列宁基于俄国革命的历史现实更是明确提出了文艺创作的“党性原则”,强调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毛泽东同志基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一以贯之强调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足点是为人民而创作。这是社会主义文艺党性原则的基本内涵,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艺党性与人民性、政治性与审美性的内在统一的根本保证。就文艺的政治属性而言,没有超政治的文艺,文艺源于现实、反映现实、影响现实。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属性是人民性,这既基于党的根本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因于文艺的基本属性,即承载着特定意识形态的审美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领导文艺工作的时候,必须明晰政治属性与审美属性的辩证关系,以正确的态度、有效的方法领导文艺工作。这也相应规定了社会主义文艺的题材与形式:题材要源于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形式要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文艺作品要有能力回应最广大人民的审美需求,既要避免曲高和寡、抽象费解、言不及义的形式主义,也要拒绝低俗、媚俗、恶俗的低级趣味,更要反对歪曲历史、丑化先烈、背离人民的错误价值观念。

文艺的审美特性要求党在领导文艺工作时充分尊重文艺规律。保证艺术品质,是社会主义文艺实现政治传达功能的必要条件。百年来,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正反两方面经验都验证了上述观点。新时代以来,党不断改进文艺工作的领导与组织方式,充分认识到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文艺作品的审美属性,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社会主义文艺得到繁荣发展。在此过程中,文艺工作者需要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创作能够真正把握时代脉搏、反映人民生活、吸引世界受众的精品之作。这就要求我们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具体而言,这就要加强党在文艺工作上的政策制定、领导班子、人才队伍、阵地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基于文艺创作、文艺传播和文艺接受的新方式、新特点,更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措施;高度重视和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既要避免简单地以西释中、强制阐释,也要拒绝向市场低头、抵制“红包批评”,真正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