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去去文艺圈的浮躁
2024-10-15 发表|来源:浙江宣传|作者:之江轩十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在全国上下引发强烈反响。它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一样是历史性的,既是锚航定向,也是激浊扬清,引领新时代文艺事业取得巨大进步。
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一个突出问题:浮躁。“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
经过十年的努力,文艺领域的浮躁问题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文艺精品层出不穷,文艺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丰富。然而,浮躁这个问题也比较顽固,在有的地方和领域依然突出。再去去文艺圈的浮躁,很有必要。
一
互联网和短视频时代,文艺创作主体更加多元,加之技术的快速迭代,作品数量是不缺的,但质量良莠不齐、鱼目混珠,没少被人诟病。有人吐槽,“现在网上有的东西都不敢看,越看思想越贫瘠”。
有的粗制滥造,一味求快求新。好的文艺作品需要时间,需要打磨,需要沉淀。但有的人不愿意沉下心来打磨作品,而是追求“短平快”,寄希望于标新立异、夺人眼球。
比如,有些速成的文学作品胡拼乱凑,十几天便可拿出一部数十万字的“鸿篇巨著”,故事情节荒诞离奇;有的过度依赖AI等技术手段,虽没有实质内容,但“东拼西凑”能力炉火纯青;有的还造假、抄袭,去年某市作协副主席多篇发表的诗作被举报涉嫌抄袭,之后有关部门证实“存在套改他人诗作现象,涉嫌抄袭”。
有的盲目跟风,只顾迎合市场。哪里热门、赚钱快、拿奖容易,就“一窝蜂”似地涌进去,没有考虑实际情况。这也让同一题材的作品扎堆,而且很多都是刻意讨好受众,不仅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需求,还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反感情绪。
就以当下很火的微短剧为例,虽然发展十分迅猛,却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有咨询机构估算,去年全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373.9亿元。然而,内容参差不齐,运营模式乱象频出。有的动不动就是霸总、复仇、逆袭,人为制造各类“爽点”,侮辱受众智商。有的三观不正、刻意引流,试图浑水摸鱼。据媒体报道,2022年底广电总局开展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三个多月时间就下线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审美恶俗等内容的微短剧25300多部。
有的急功近利,热衷个人包装。有的搞作品不行,但宣传包装却很有一套,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的善于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炒作自己、经营“饭圈”,就是没有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创作上。
实际上,要让作品有质量、受欢迎,让自己提素养、被认可,都要靠一天天、一次次积累沉淀,没有捷径可走。想“一口吃成胖子”不可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年磨一剑”,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二
有一种观点认为,浮躁是这个时代的一种通病,在很多领域包括个体身上,都能看到一些浮躁的影子,或是因为压力,或是因为焦虑,或是因为内卷,等等。
并非只有文艺领域才浮躁,但文艺最不该浮躁。首先,浮躁是文艺创作的“天敌”,倘若此风不狠狠刹住,就会让一个时代的文艺精品缺乏,从而导致这个时代里的人们精神匮乏;其次,文艺要引领风气之先,特别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士,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肩上担负着为青年一代树好榜样的责任。
如果只顾传播、不顾接受,只顾流量、不顾质量,只顾制造爽感、不顾精神需求,社会责任感的堤坝就会失守。而且要是在创作上没有诚意、没有水准、没有格调,即便一时受到追捧、捕获短期的流量“繁华”,最终也会遭到口碑的“滑铁卢”。
文艺领域浮躁的背后,原因有多个方面。最根本的是,受欲望驱使,被资本裹挟,过于强化功利价值,过于用经济效益等指标来衡量,在个人利益面前选择妥协。歌德在《格言和感想集》中写道,“逃避这个世界,再没有比从事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而要想与世界紧密相关,也没有比艺术更有把握的途径”。文艺创作应该是有使命感的,而不能被当作个人谋利的手段。
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人需要放松,需要解压,一些公众话语也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文化需求发生了新变化。然而,一些人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生产大量庸俗化、碎片化的作品,不仅无法让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和满足,反而产生副作用。
三
《大学》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道理很简单,然而要真正沉淀、去掉浮躁并非易事,但一定要笃定去做,因为那是一份责任。
要尊重市场,不要迎合市场。我们不能脱离市场讨论文艺创作,这不现实,好的作品一定能在市场大潮中激起浪花。我们要尊重市场,既从市场中寻找灵感,也多看看作品在市场里的反应。否则,自娱自乐、曲高和寡的文艺,就无法作用于更广大群众的精神世界,我们的文艺就不是人民的文艺。
但文艺作品不是一般的商品,绝不能唯市场、唯商业、唯金钱。任何时候,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不能在市场大潮中丢掉艺术理想。对那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尤其是低俗媚俗、屡屡触碰底线的,监管部门一定要“利剑出鞘”、匡正风气。
要赢得声名,不要贪图功名。作品怎么样、艺品行不行,最终都要看口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能是一句口号。如果生产一部作品,不是想着这个时代里的人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缺少什么,而是一心只为了争名逐利,这样的话,底层逻辑就已经错了。
其实,不管是拿奖、盈利还是赚名,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冲突,真正震撼人心、被时代记住的作品,三者是可以兼具和统一的。所以,赢得声名的最好方式就是用作品说话,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尊重精品创作规律,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也属于自己的好作品。
要洗去铅华,不要陷入浮华。搞文艺创作、为老百姓提供精神文化产品,这应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每位文艺从业人员需要坚守价值观、追求高品质,社会也需要为文艺从业人员创造好的环境。讲到这个问题,麦家曾有一番话广为流传,“从喧嚣的生活中退出来,从个人的欲望中退出来,从虚荣和浮夸中退出来,退到一个文艺家应有的沉静和孤独中,退到万事万物的本真中,退到个人灵魂的深处里”。
一切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无一不是在孤独与寂寞中创造精品,历久弥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自己究竟是干什么的,一定要搞清楚。写作的就好好写作,唱歌的就好好唱歌,演戏的就好好演戏。尤其是有了知名度和影响力之后,不能忘了自己是谁、是怎么走到今天的。如果在艺德上出现劣迹污点,必将被这个时代和人民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