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让戏曲稀缺行当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2024-11-02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头条|作者:吕育忠

戏曲行当的稀缺已不是现象,而是事实。早在21世纪之初,已有专家发现戏曲院团武戏、武行的缺失,呼吁国家文化部门以及院团领导对此事的关注,重视对武戏、武行相关人才的培养。从此之后,对稀缺行当的关注和呼吁一直未曾中断。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全国戏曲演员净行、丑行会演,即是国家文化部门对戏曲稀缺行当的关注,对戏曲高水平整体传承的重视,对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的历史担当。

行当,既指行业、职业,也指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类别。本发言仅围绕戏曲演员的稀缺行当问题展开。

配图 晋剧《取洛阳》剧照

一、戏曲稀缺行当在戏曲剧种生存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戏曲行当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历经宋、元、明、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京剧留下生、旦、净、丑四行。每个行当根据人物性别、年龄、性格、身份等方面进行分类,体现出戏曲表演规范化、程式化的特色。尽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相比生、旦行,净、丑行的积累和实力稍显迟缓和弱小,但在戏曲院团创作实践中,行当是否均衡,四梁八柱是否齐整,直接影响院团的剧目生产能力和演出活力。对于地方戏曲院团来说,不同剧种行当分类不同,但不管哪种分类法,每个行当都很重要,尤其是净、丑行,缺一不可。

以丑行为例,俗话说“无丑不成戏,无丑不成班”。因丑行演员常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又称“三花脸”“小花脸”。在沈蓉圃所绘《同光十三绝》中,便有丑角“刘赶三”的一席之地。丑行虽处于“绿叶”地位,但起着戏魂、戏胆的作用。在戏曲行当中它是特殊的存在,融情、理于夸张、变形中,采用滑稽、幽默、诙谐、风趣等表现手法,揭露和鞭挞假、恶、丑,肯定和褒扬真、善、美。有的地方剧种以丑行为胜,彰显独特个性。如高甲戏,既有男女丑之分,男丑还有破衫丑、公子丑、傀儡丑、家丁丑等之别。最具特色的是,女丑由男演员扮演,表演夸张诙谐,充满烟火气息,十分接地气,为观众所喜爱。有的剧目成为经典,与剧中的丑行角色的精彩表演密切相关。如昆曲《十五贯》中的娄阿鼠,是一位偷盗杀人犯,是被观众厌恶的角色,但昆曲名丑王传淞通过精湛的程式化表演手段,将一个机智、狡猾又具有几分悲剧色彩的角色灵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产生审美享受,使娄阿鼠“这一个”人物形象成为昆曲乃至戏曲舞台上的经典。

高甲戏如缺失丑戏,等于失去剧种个性,它在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当中也会失去辨识度和竞争力。《十五贯》如缺失娄阿鼠这个艺术形象,就无法成为戏曲经典剧目。稀缺行当在戏曲剧种生存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理当引起戏曲界的关注和重视。

二、戏曲行当存在的问题(以京剧为例)

当前京剧院团表演人才情况各不相同,国家级京剧院团稍好,地方京剧院团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在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当前京剧表演人才大多集中在老生、青衣行当,而丑行、净行、武行等逐渐式微。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需要各个行当的协同配合。任何一个行当的缺失对于京剧艺术而言,均会导致戏曲行当无法均衡地发展,甚至关系到京剧艺术今后的长远发展。具体来讲,目前京剧表演人才突出问题如重文戏、轻武戏;重视老生、青衣,小花脸等行当相对遇冷。

第一,丑行人才匮乏。丑行在京剧艺术中承载着重要的角色与分量。京剧史上不乏马富禄、萧长华、叶盛章、张春华、刘习中等艺术前辈,留下了丰厚的艺术经验。当下丑行人才短缺,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现状,亟须补充后备力量。

第二,武行人才不充沛。虽然武行并不随着京剧的诞生而出现,但在历代艺术家的努力下,武行逐渐从生行中分离出来,成为行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跌、扑、翻、打的技术技巧中塑造出诸多威猛有力、果敢有为的艺术形象,集中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审美。作为京剧半壁江山的武戏,舞台上的精彩一瞬,背后是演员“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然而,囿于武戏演员培养周期长、训练难度大、舞台活跃周期短、经常受伤等客观因素,目前京剧武戏优秀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日渐凸显,武戏逐渐衰微。

第三,净行人才短缺。梨园行素有“千旦易得,一净难求”的说法,足以看出净行的稀缺性。尤其是净行的大开大合,黄钟大吕是京剧极为关键的艺术色调。当前,净行中无论是铜锤花脸还是架子花均出现了人才断档的问题。甚至导致因行当短缺而剧目不能上演的尴尬局面。

三、解决戏曲稀缺行当的应对措施

第一,推进完善联合培养机制,提升教学质量。人才是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目前院团急需解决的短板。为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尤其是要解决培养和使用互不通气的问题,双方要提前沟通,共同选拔苗子,按需培养。为解决学院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可以由戏曲院团选派具有一定舞台经验和较高艺术水平的人员赴学院任教。针对戏曲院团急缺武戏人员的现状,双方要以团带班的方式进行定向培养。为缩短人才成长周期,剧院要创造条件,为学院优秀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并参加戏曲院团的剧目排练,以提升毕业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第二,增加演出实践,为稀缺行当的演员编排新戏。“千学不如一演”,只有在演出中才能对所学技艺有更好地锻炼与提高。作为院团应让演员有更多的展示机会,要依托各种演出场所,创造更多的青年演员舞台成长的机会。比较成熟的青年演员,戏曲院团要想方设法为他们编排新戏,让他们在排演新戏中传承技艺,在排演新戏中成熟,成长为中坚人才,提高院团人才实力,引领戏曲未来发展。

第三,挖掘戏曲经典传统剧目。传统剧目源远流长的承继性和艺深技高的典范性依旧代表了戏曲艺术的标准,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创新创造,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精彩绝伦的表演精粹,可以说,传统剧目在塑造、提升体现戏曲艺脉绵延上仍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要集中青年人才拯救传统戏曲老戏,在创排过程中促进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

第四,发挥“一棵菜”优势,形成院团创作的整体效应。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院团素有集体合作的传统,集思广益,创编了许多经典保留剧目。当下,依托剧团的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创作人才与青年演员的积极性,形成协调统一的艺术创作队伍。发挥“传帮带”作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不管是戏曲稀缺行当的建设与发展,还是人才培养与培训,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探讨这两个话题,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谈多了,毫无新意。但这个话题关系戏曲事业如何繁盛,又不能不谈。我们不仅要谈,而且要持续地谈,直到戏曲院团行当不再短缺,戏曲人才不再匮乏。

京剧《陈廷敬》剧照。资料图
京剧《优孟》剧照。资料图
京剧《飞虎将军》剧照。资料图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戏曲舞台上出现了不少由稀缺行当主演的新戏,如京剧《陈廷敬》《飞虎将军》《狄青》《夫人城》《目连救母》《施青天》《优孟》等等,它们改变了净行戏、丑行戏、老旦戏缺乏的局面,这也回应了对稀缺行当的呼吁和实践有了实际成效,有了现实收获。

但这样的成果仍然不多,尚未解决当下稀缺行当的难题。其实我们都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也都清楚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是不能停留在口头的纸上谈兵,人云亦云,而是要根据药方,精准施策,多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实事,哪怕是实实在在的点滴小事。空想,全是问题,实干,才有答案。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以戏曲剧种传承和保护为核心,以孕育和展示戏曲演员才华为根本,为戏曲稀缺行当搭建展示平台,为戏曲舞台上默默无闻的绿叶,为这些经常扮演配角却光彩照人的演员搭桥修路,展现出戏曲百戏盛典的品格与风范。

祝愿百戏盛典的微光给戏曲院团带去福祉,祝愿戏曲稀缺行当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