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小剧场戏剧:“弄潮儿”正“向涛头立”

2024-10-28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冉丹

——第二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观察

《帝女花·一念》 朱宏 张倩 摄

走台、上妆、候场,演员一次次把自己糅进角色,倾注全部热爱整装待发;选戏、购票、落座,观众自全国各地涌来静候好戏开场……9月13日至23日的苏州,如此一幕幕在各个剧院反复上演,台上台下、戏里戏外,一腔赤诚情怀齐聚于此——第二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与苏州市“江南小剧场”秋季演出季有机结合,近万名观众走进7家剧场, 23部小剧场优秀剧目“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进剧场看戏”“散场后谈戏”引领风尚。

当下,剧本出新出奇、戏剧形态多样、观演关系创新、技术手段多元,中国小剧场戏剧历时40余年的发展与嬗变,进入异彩纷呈的新阶段。一如开幕表演《花好月圆戏共情》浓缩出本次展演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时代样貌——当400年的评弹、500年的芭蕾、600年的昆曲、900年的梨园戏同台共舞,展现出的是源流,是根脉,是先锋,是亲近,是融合,是共生……一方舞台“小、精、深、广”,延伸出无限的创新可能。

“小剧场戏剧汇聚着蓬勃的创作力量,积蓄着无限的观众能量。”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表示:“希望通过持续举办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积极深化传统与现代、戏剧与生活、文化与旅游的相融相合,展现戏剧工作者以文化为重要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担当和精神风貌。”

2024年9月13日晚,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厅的阶梯上,灯光迷幻。在压脚鼓“万军主帅”般的鼓点下,昆曲、评弹、芭蕾、梨园戏流转共舞。

一、“先锋”与“传统”碰撞出的当代审美

几面水墨纱幕腾挪移动,一匹长绸挥出诗性意蕴,舞台上,融通中国古典美学之留白、写意等艺术手法,复归“诗书画同品”“诗乐舞同源”审美旨趣的扬剧《千里江山》,以双线对称结构将宋徽宗与王希孟命定的师生缘分串联起梦境,以戏曲之艺摹书画之韵。在“演后谈”环节,该剧宋徽宗的扮演者李政成不禁向观众真诚发问:对于在历史空白处进行想象的再创作,大家能接受吗?台下持久的欢呼随即给出了答案。

扬剧《千里江山》。资料图

与此同时,一梦水浒,二梦西厢,三梦哭庙,昆剧《千年一叹》让观众在奇才金圣叹的梦醒梦破间沉潜反复。该剧编剧周琰直言是被金圣叹的真性情所打动:“小剧场是培养年轻观众的土壤,我们试图将金圣叹当作一个身边人去塑造,而不是神话或批判他。”在鼓楼西剧场副总经理李国杰看来,每一个新作品的诞生必然会伴随着初始无序的阵痛,在演绎技法、美学呈现上选择回归传统,在主题探索上加入当代思维和哲学内核的小剧场戏曲,既是继承发扬戏曲文化的新尝试,也是把戏曲带入更宽广视野的新探索。

“……第289场!”当“俄狄浦斯王”的扮演者翁国生说出这个数字,台下又是一阵掌声。由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改编的京剧《王者俄狄》自2007年创演以来,屡次受邀出访演出,“惊艳世界”,成为“西戏中演”的典范之作。何以取得如此反响?“最核心是用中国京剧‘四功五法’‘唱做念打翻’来演绎古希腊悲剧的苍劲神韵。”翁国生说:“这部剧一直没有停过,一边演一边改,老中有新、新中有老。”

丑行挑梁,改编自莫里哀同名喜剧的京剧《吝啬鬼》引发对于当下“金钱观”的思考;粤剧《帝女花·一念》将永恒爱情和当代历史观化为视觉意象;锡剧《红豆》从当代视角看江南古典爱情故事;皮影戏《人鱼姑娘》用“新潮”再现安徒生童话;儿童剧《鹬·蚌·鱼》以形写意,诠释“鹬蚌相争”的深刻内涵……传统文化历来是文艺作品的创作源泉。结合当代语境,在“破”与“立”中寻找保持本体艺术特色与融入当代审美趣味的平衡点,小剧场戏剧实践之“树”常青。

《鹬·蚌·鱼》 钮泉娜 摄

“从此次展演的众多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剧场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全方位探索,从实验先锋的外来戏剧特征逐渐与中国本土融合,尤其是戏曲与小剧场的对接,既有经典作品的本土化,也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表达。”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罗丽说:“如果说最初的小剧场艺术是小众的,那么这次呈现出的大众化、多元化特征就是它走进中国观众内心的一种体现。”

二、戏韵无间打破“第四堵墙”

戏剧,社会人生缩影。从日常情境中的对话到对家庭、婚姻、生活严肃的探讨,从个体情绪的缓慢流泻到对自我的深度探寻,从都市一隅的市井生活到时光烙印下的民族记忆……展演中一批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以小见大,让戏里戏外皆有温度、深度与厚度。

《晚安,妈妈》是美国剧作家玛莎·诺曼的代表作,2023年登上北京人艺小剧场的舞台。约100分钟的时长里,对于社会与家庭的观照融入一对母女深刻而激烈的对话之中,小空间弥漫着潜藏于生活情境下的强烈戏剧张力。现场观众不仅有慕名而来的戏剧爱好者,也有特地“N刷”的人艺拥趸。

“新时代的小剧场戏剧需要这样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也特别需要给普通人和建设者一些特写。”话剧《大桥风景》演罢,著名剧作家、北京人艺荣誉编剧王俭这样感慨。该剧以南京长江大桥为蓝本,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将桥上桥下的过往化作舞台上散点式的风景,带领观众重新审视这座桥梁的意义。“整个剧是在人和桥、平凡和崇高、历史和未来之间造桥,其实戏剧就是在造观众席到舞台的这座桥。”王俭说。

展演中多部方言剧目同样备受追捧。1993年,澳门剧作家李宇梁以独居老人为题材创作了温情轻喜剧《二月廿九》,让观众得以窥见老年人深沉而常被忽略的内心世界,经久不衰。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主管(戏曲)锺珍珍表示,即使方言各有差异,剧种各不相同,但艺术作品强大的感染力能让人心相通。

好戏不仅发生在舞台之上,更悄悄潜入街头巷陌。淡雅轻盈的服装造型、灵动又不失坚定的肢体语汇淡化了古今界限,舞剧《可以亭》突破个体内心的“围城”,快闪进人流密集处,传达跨越时空的普世性思考;根据青年作家陈春成同名短篇小说集改编的单人话剧《夜晚的潜水艇》颇具人气,主创团队走进西交利物浦大学分享一个少年的奇想与挣扎;十指悬丝演绎百态人生,泉州木偶剧团亮相苏州中心,引得观众纷纷驻足欣赏……当下的小剧场戏剧,不仅在内容上彰显“锐气”和“匠心”,也在为城市带来文化面貌和精神气质上的革新,在求新求变中打破“第四堵墙”。正如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所言,小剧场之“小”,不单单在于演出空间之“小”,更多的是紧凑、直接交流的场域对观演关系的改变,让观众与演出之间得以进行高度共情的双向交流。

《二月廿九》赵芸 蒋琤 摄

三、不断生长的“青春接力”

9月13日至21日,第四届中国剧协小剧场戏剧创演人才培训班在展演期间举办,来自全国从事小剧场戏剧管理、创作和表演的一线骨干人才及特邀苏州本地戏剧从业者、“文艺两新”共80人参加。培训班邀请王晓鹰、傅亦轩、宋宝珍、徐健、谷好好、李伯男、暴淑艳、罗周、喻荣军、曹林等10位专家进行针对性授课和经验分享。此外,本次培训班课程并不拘泥于课堂,还设置了专题讲座、戏剧沙龙、观摩展演、“演后谈”等环节,通过更丰富多元的形式交流学习体会,聚焦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和传播。“白天上课、晚上看戏、深夜探讨”是学员们立足自身收获发出的最真挚的总结。在他们身上,也看到了不断生长的新课题。

青年编、青年导、青年演为小剧场戏剧开启了一场场“青春接力”。19岁时,学员邓天乐作为编剧的第一部小剧场作品在学校戏曲节中亮相。22岁时,冥冥之中的缘分让她来到江苏省演艺集团,成为一名戏剧编剧。“小剧场为年轻的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现自己的舞台。江苏作为国内率先探索小剧场建设的省份,许多90后编剧崛起也得益于此。”邓天乐说。

对于基层院团来说,人才断档、项目匮乏等问题让院团和戏剧发展多了一道阻力。学员邹璐通过长期与小院团、县院团接触和实地调研发现,要以作品带团,可以在小剧场上发力,首先解决了经费少的问题,其次,这些作品也能在地方上得以流传。

4岁入行、师从豫剧大师马金凤的青年戏曲演员谢彦巧在大舞台上留下穆桂英、七奶奶、佘太君等角色。如今,拥有44万抖音粉丝的她作为小剧场戏曲的实验者,通过戏曲圆桌派“一人一台戏”的演出形式,强调“原声态”、同在性、零距离,还原演员最本真的样子,探索弘扬戏曲文化的新途径。

“唯有对学员有正向改变的培训才是好的培训。 ”中国剧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傅亦轩在结业致辞中说道,于学员彼此而言,他们将是互为后盾、可以通力合作的同行者,也将共同见证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与辉煌。

连台好戏演罢,江南奇遇未歇。9月23日,第二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暨江南小剧场秋季演出季圆满落幕,“江南采薇”主题沙龙暨闭幕仪式迎来毛尔南、李国杰、余青峰、李卓群、王鹏飞、张亮等嘉宾,围绕“蓬勃发展中的小剧场:机遇与挑战”作主题分享——关于小剧场戏剧的实践和探讨正在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