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要有抵达人心的力量
2024-11-05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马明高一切都已经走进了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作家和学者,更需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责任、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汹涌而复杂的新世界、新变化、新业态、新媒体、新群体,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缺乏深入、切实,有影响力、公信力和说服力的评论。这值得我们进行触及灵魂式的深刻反省,更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而革故鼎新,用新的精神追求和写作的伦理责任,去追求文学批评的独立性、精神性、价值性、想象力和文体意识,写出与新时代要求所匹配的、能够抵达人心的、有说服力和建设性的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关键词是“批评”,意思是作判断,就是要对作品、作家、思潮和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有了价值判断,才能对其进行艺术分析和文本阐释。没有价值判断的文学批评,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文学批评。因为没有价值判断,就会理念混乱、理论空泛、套话连篇,或“江湖化”,或“赞颂化”,缺乏精神共享的动力,自然无趣、无智、无用,自然就不会抵达人心,不会有说服力和建设性。当下的文学批评为什么没有影响力?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公信力。而缺乏公信力的最大问题,就是价值判断。现在文艺界出现了一些乱象,文艺批评的价值判断更不能缺位,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失去批评家的独立性。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缺乏价值判断,其深刻原因在于:一是批评家本身就没有价值判断的能力;二是批评家陷入人情、金钱的漩涡而无法自拔,导致不会或者不能进行价值判断,不愿或者不敢进行价值判断。
我们必须对文学批评充满敬畏意识。它是公正无私的、非功利的,要想在这上面获取利益、求得功名,或是投机钻营、沽名钓誉,是不可能的。因此,若没有强大的理想信念、对文学无限的热爱和激情,要想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成就和贡献也是不可能的。
文学批评是一种精神共享,是一种心灵对话,是一种敏锐的艺术感觉与复杂知识的融合。它不是知识、理论和技术的展示、套装和显摆,而是与人的精神和灵魂打交道的神圣志业。因此,必须用人民的、历史的、艺术的、美学的知识与经验,去贴近文本、事实、现象和思潮,既要“入其内”,又要“出其外”,最大化地抵达人心,抵达人的灵魂。只有抵达了人心,批评才会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人民性”不是一个政治概念和历史概念,而是组成“人民”的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喜怒哀乐。文学批评的人民立场,就是要求批评者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愿望、人民的情感、人民的要求,也就是“世道人心”作为批评的前提和归旨。文学批评还必须充分尊重事实,按照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的 “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尽最大努力依托文本事实说话,而不要离开文本事实进行“过度阐释”和“强制阐释”。只有达到以上标准的文学批评,才能激发起读者的共鸣,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公信力,达到共情共振。
文学批评应该是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工作,尤其是面对时代进程、时代召唤,文学批评必须肩负起“建设性”的重大使命与责任,走出书斋,奔向生活,扎根人民,既要“文以载道”,又要“文以资政”,既要“文以明德”,又要“文以化人”,去感化人、摆渡人、引领人,去启蒙导航、化世导俗。文学批评从来就不应该是封闭的、终结的、僵化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未完成的,用一种对万物和人宽容、体谅和理解的真心实意,在不失价值判断和独立精神的前提下,以一种商榷探讨的方式,通过交流和对话,让双方的共同努力结出新的成果。建设性的理念,要求文学批评必须从文学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出发,怀抱建设性的态度,对作家的文本作品中所有的努力与探索予以充分的重视与阐释,对其不成功、不理想和不完美的地方,也应给予分析和指出。这样的文学批评,才是有价值意义的,才具有迷人的气质和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