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普查推动戏曲剧种保护传承
2024-12-02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无戏曲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戏曲事业传承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系列文件精神,原文化部于2015年7月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在全国部署开展戏曲剧种普查工作。
2015年至2017年,原文化部组织实施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成立了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全国31个省区市文化行政部门均成立了省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普查摸清了全国各地的戏曲剧种、演出团体、演出剧目、演出情况、戏曲人才、创研机构、人才培养机构、制作机构及皮影戏、木偶戏的相关情况,统计分析全国各地区戏曲剧种的数量、演出团体分布现状等,搜集数据资料及相关文字、图片等。
普查成果包括:全国现存348个剧种,其中分布区域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省份的剧种48个,分布区域仅限一个省份的剧种300个;参加普查的戏曲演出团体共有12004个;全国戏曲剧种普查平台共收入表格111406份、图片46555张;全国及各省区市(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属机构普查报告共34份。
摸清各剧种生存现状,为戏曲发展奠定基础
此次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发文、原文化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性戏曲剧种普查,摸清了各剧种生存现状,对发展稳定、 一般、较差乃至濒临失传的剧种状态作出较为客观准确的判断和描述。
普查采集、收录了全国现有各剧种的各类演出团体具体数据,除了国有团体以外,第一次对民营团体、民间班社的数量、人员情况、演出情况、收入情况作了统计;第一次对全国现有的戏曲创作研究机构、戏曲教育机构、戏曲制作机构的数量、出版物、刊物、戏曲教师情况、戏曲学员情况、戏曲用具及木偶戏皮影戏制作工艺等情况作了调查和统计;第一次对全国皮影戏、木偶戏的类型、数量、流布区域、团体数量、人才情况等进行调查和统计;建立戏曲人才库,第一次对全国优秀戏曲人才的入行情况、传承情况、代表作及获奖情况进行了统计;第一次建设了戏曲剧种数据平台,供动态检索、查询各剧种剧团相关数据。
根据普查结果,全国现存348个剧种中,有227个剧种无国办团体或仅有1个国办团体。为进一步加强对普查成果的转化利用,改善这些剧种的生存发展状况,使濒临失传剧种有人演、有人传、有人看,“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持续实施戏曲公益性演出项目,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每年安排1.135亿元,支持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全国227个无国办团体或只有1个国办团体的剧种开展免费或低票价公益性演出服务,以演出为核心推动这些剧种的保护扶持工作,每个剧种每年平均购买100场(传统经典作品的演出场次占比不低于80%),平均每场演出补助5000元。
普查成果被汇编成册、编纂出版了《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报告》上中下三册。全面呈现我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戏曲剧种发展现状,系统介绍各地方戏曲剧种渊源、声腔、流行区域、发展现状等及相关演出团体的艺术生产状况,涵盖各省戏曲人才、戏曲教育、戏曲创作与研究等多方面内容。全书三册共计220万字,为保存各剧种相关图片,另增文前彩插22页45幅,书内单色插图, 每个省区市3幅至5幅。
报告全书封面设计典雅,具有地方戏曲特色,内文版式古雅,体现传统文化韵味。《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报告》于2020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发行对象为全国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图书馆、艺术研究院所、戏曲演出团体、开设戏曲专业部分高校、戏曲艺术爱好者等。
上下联动、多措并举,保护扶持濒危剧种
各地按照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制定了濒临失传剧种免费或低票价演出项目实施方案和“
例如,2021年,湖北省12个濒临失传剧种演出服务承接主体均按要求完成演出服务场次任务,传统经典作品演出均占总场次80%以上,共计演出1436场。其中,阳新采茶戏、山二黄、郧阳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远安花鼓戏、钟祥梁山调、文曲戏7个剧种超额完成了演出任务。演出服务承接主体整理复排了一批传统经典作品,丰富了公益性演出内容,对剧种的活态传承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山东省14个濒临失传剧种计划演出1400场,实际完成演出1515场,现场观众70余万人次。各剧种展演展示机会进一步增多,演出场次大幅增加,剧种普及范围、受众人数快速增长。莱芜梆子演出观众人次比上年增长2倍,参演剧目数达到32个,比上年增长52%。
全国戏曲剧种普查对濒临失传剧种的保护传承起到示范引导和切实推动作用。例如,浙江省2021年度资金下达率100%,扶持濒临失传剧种9个,演出单位9个;计划完成公益性演出900场,实际演出955场,经典剧目演出场次约占90%,观众满意度在90%以上,广泛宣传、弘扬了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对推动浙江文化、演出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其中湖剧的生存状况有了较大好转,于2021年挂牌成立了湖州市湖剧传习中心,结束了湖剧将近20年没有专业院团的历史,全年公益性演出累计观众11万人次,观众满意率达95%。
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依托活动创新推动戏曲文化发展
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成功举办表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展现新作为,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18年至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连续3年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对348个戏曲剧种和木偶剧、皮影戏2种戏剧形态的代表性经典剧目进行集中展示,实现了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成果由文献数字到舞台呈现的成功转化。2018年至2020年,共计408个剧(节)目在昆山开展201场演出,1.2万名演职人员参与演出,现场观众达11万人次;举办80场特色戏曲文旅延伸活动,接收到各参演单位捐赠的各剧种代表性物品4411件(套);百余位戏曲专家分12批观摩演出,发表相关文章100余篇约20万字。
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优秀剧目展演、“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培训等主体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在国内知名数字文旅消费平台首发百戏盛典数字艺术品,探索数字娱乐赋能传统戏曲,让更多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利用“互联网+演艺”模式,搭建百戏盛典“云端剧场”矩阵,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戏曲文化。截至2022年8月19日18时,微博话题“百戏昆山盛典”阅 读量10.2亿,抖音话题“南腔北调抖是戏”累计播放量5.7亿。《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光明日报》、文旅之声、文旅中国、《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等持续进行报道。
可以说,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进一步巩固了前三年成果,“彰优”和“扶弱”并举,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优秀剧目展演发挥成熟剧种引领示范作用,“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培训为弱势剧种注入动力。
业内专家认为,全国戏曲剧种普查重视戏曲艺术发展规律,以演出为中心环节促传承,激活了戏曲演出市场力量,助推改善剧种演出困境,提升从业者自信,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濒临失传戏曲剧种的了解和传承保护意识,培育和扩大了戏曲文化市场受众基础,形成戏曲出人、出戏、出效益的良性循环。《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报告》则对各地戏曲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动态化阐释,致力于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对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尤为重要,有利于帮助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加强对各地戏曲文化资源动态化、科学化管理,为制定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戏曲艺术繁荣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成为促进传统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
(本文文字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提供,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