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纪录片《天下第一团》:剧种传承的青春力量

2024-12-06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姚志强

“天下第一团”较早出自1992年6月文化部艺术局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300多个戏曲剧种中约三分之一是属于只有一个专业剧团传承的稀有剧种。当一个戏曲剧种只有一个专业剧团在传承时,也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团”。

当下,“天下第一团”的现状与发展依然艰难。相关从业者青黄不接、人才断档、人走戏无、剧目失传、无法适应艺术市场的需求与竞争,以及缺乏有效的传播路径等都成为其所面临的问题。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制作的电视纪录片《天下第一团》直面戏曲剧团、剧种、剧人的生存与发展,以剧种特色彰显戏曲魅力,以与时俱进、砥砺前行的戏曲人的意志焕发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以纪录片所特有的叙事与抒情吸引和感动着观众。在笔者看来,这部纪录片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对“天下第一团”记录与推介,用其唯一性来表达其重要性,助力其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如何既尊重现实、展示特色,又强化期待、引导发展,成了“天下第一团”这一题材的难点。《天下第一团》的选材,第一集定位在雁北大地的稀有剧种“耍孩儿”这样连戏曲专业人群都并不尽人皆知的剧种,极大地吸引了行业内专家学者的关注。纪录片开始不足两分钟,“耍孩儿”极具特色的演唱方式“后嗓子”便破题而出。戏曲的专业度、影视的悬念感、剧种的独特性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团”的艺术成就迅速感染着观众。纪录片创作者不回避“天下第一团”面临的困境与瓶颈,在特色与独特性上下功夫,片名与内容高度统一、相得益彰。

《天下第一团》将文化课题与艺术价值融为一体,选戏选角儿、影视视角、用镜剪辑,尤其在音乐的选择与应用上,轻松、明快、多元、新颖,以更加青春、积极的表达语境,勾勒出传统戏曲的当代发展轮廓,巧妙地回避了同类型题材厚重、深沉、压抑的风格。片中,青年演员与孩子成长的镜头语汇丰富多彩、剧团发展与艺术特色的相辅相成、欢声笑语与剧种生存的对比相互映衬,在短短20分钟的时长中流畅表达,令人观赏过后意犹未尽,引发出一份思考与遐想。我想,这是一群爱戏曲、懂戏曲、尊重戏曲规律、对戏曲有情感又能客观表达的影像创作者。

这部纪录片最令我喜爱的是片中稍显一带而过、却恰似“神来之笔”的剧团演员们在下乡演出过程中不忘兼顾招生宣传的那些镜头——既勇敢提出了问题,又切实回答了问题。戏曲事业的繁荣发展关键在人。戏曲事业如何在新时代创新发展、适应未来,如何回答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命题,戏曲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如何全面提升,是一系列重要的话题。在同类型作品中,很少有提出人才培养的问题,更少有提出戏曲观众培育的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戏曲专业型师资、普及型师资的培养,除了中国戏曲学院的“戏曲形体教育专业”和刚刚开办一年的“戏曲教育专业”具备这两种师资类型的培养外,其他戏曲院校的专业设置几乎没有涵盖。对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的大家庭而言,这样的配置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没有规范的、覆盖更为广泛的戏曲专业型师资培养和戏曲普及型师资培养,哪里会有戏曲的精英人才?戏曲未来的观众人群又在哪里? 《天下第一团》中,依托“招生”的情节表达,使得希望和生机隐喻其中,不仅丰富了视听、满足了想象,更为重要的是,央媒级别作品对这一问题的呈现与提出,对戏曲事业良性健康发展具有极强的启迪作用。

非常感动《天下第一团》中的那句“每一个剧种都是传奇”,这是一种期待,更是一种呼唤。同样,每一个传奇都需要传承,尤其是青春力量的传承。在《天下第一团》昂扬的生机与积极的表达中,我们看到了一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青春团队——他们的思考和创新,为民族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交流合作部[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