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艺术电影跨媒介转换彰显独特魅力
2024-12-24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谭繁鑫近年来,舞台艺术电影日渐增多,从2016年的《白毛女》到2024年的《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伟大征程》等,都彰显了舞台艺术电影跨媒介转换的独特魅力。这些电影以同名歌剧、舞剧、史诗剧等为蓝本,以影像为媒介,用多元化的素材、多样化的手法,把舞台艺术、纪录片艺术、数字艺术等的精华融为一体,将恢宏、壮丽、细腻的光影画面与富有情感的艺术表现相结合,以多层级的空间和饱满震撼的视听效果,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电影形态,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美学体验。舞台艺术电影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对构建中国电影的新发展格局、拓展中国电影现代化路径作出了贡献。
为深入探讨从舞台到银幕的舞台艺术电影美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于近日举办2024年度最后一期影视大讲堂,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从舞台到银幕的跨越、互动与平衡,二者转换过程中的冲突与融合,思想艺术与技术合力下的创造性表现,智能媒体时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影艺术生产与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层研讨,总结舞台艺术电影的美学风格与艺术特征,推动我国舞台艺术电影的高质量发展。
从舞台到银幕的转换可回溯到电影初创时期。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一部戏剧电影,改编自京剧。之后从《生死恨》《梁山伯与祝英台》《茶馆》到《廉吏于成龙》等,这些影片都在这一领域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尤其是戏曲领域,将优秀的戏曲剧目拍摄成电影已经是一个较为常态化的创作形式。比如2011年,戏曲电影迎来新机遇——国家启动了“京剧电影工程”。如今10多年过去了,这项工程已经拍摄了两批共20多部作品。当然,不仅是京剧,地方戏的剧目拍成电影的也越来越多,如越剧、甬剧、苏剧、豫剧等。在戏曲拍成电影的时候,不仅集聚整个剧团最优秀的演员,还可能会集聚整个剧种的优秀演员,所以拍摄的过程也是一个优秀演员大集合的过程,拍摄的意义有时候超越了电影本身,是非常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
与会者认为,将戏曲拍成电影,主要有三种模式:其一是以忠实于戏曲舞台为主,保留戏曲舞台的调度和表演,看电影和到剧场里去看一样,是一种纪录片式的记录;其二是基于电影化的剧本对戏曲做新的改变,要有写实化的布景,突破舞台叙事的原则,在电影里表现出生活化的特点,强化电影表现技术手段;其三是戏曲与电影相融合,既不突破戏曲的舞台框架,保留戏曲本体特色与表演方式,又运用电影表演手段。当然,也有突破这三种模式的,只是能够突破的还比较少。
如今其他舞台艺术形式拍成电影的情况也多了起来。不同舞台艺术形式拍成电影,会有相同之处,可以互相借鉴,但也会有各自的独特性,所以进行舞台艺术电影创作时,就要考虑独特性,考虑相互的区别,这有助于找准以后的发展方向,使其发展道路更加顺畅。
当然,无论哪种舞台艺术电影,有些共性是共通的。比如在创作时心中要有人民、有观众。如《只此青绿》本来展现的是皇家画作,但在进行电影创作时,同舞台剧创作一样,不只是写画家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挖掘其背后无数的劳动者携手创作的故事。比如每种艺术虽然都有自己很鲜明的本体,但都要融合其本体,使其达成统一,尤其是达成电影叙事逻辑与舞台叙事逻辑的统一,达成电影语言跟音乐语言、舞蹈语言、戏曲语言等的统一。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学术互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专业互动。再比如舞台艺术电影最终都是以视频方式呈现,导演在引导观众理解剧情的时候,无形中把舞台上原本的那种自然灵动变成一种视频信息输出,因为观众在看的时候,必须跟着镜头走,其实就失去了现场观演时潜意识的自主选择。当然,这也可以让观众更直观地进行欣赏。这就涉及在舞台艺术电影中运用电影美学。
与会者认为,技术的发展不断为舞台艺术电影的拍摄创造条件。在胶片时期,舞台作品想在银幕上呈现,搬到摄影棚里是基本的方法。数字化应用之后,特别是超高清技术的普及,使得在舞台上直接记录这些作品并将之呈现在银幕上变为可能。在此过程中,电影导演会参与到对舞台艺术的直接记录和视频制作之中,并将电影美学运用其中。
讲好故事。舞台艺术和电影的一个重要连接点是讲故事,所以电影导演要先理解舞台艺术,把故事理解好,才能把故事讲好。与会者认为,知道了要讲的故事之后,才能基于电影记录的特质,找到镜头、音乐等的内在叙事逻辑。
用好镜头语言。用镜头化的语言对舞台演员的表演进行记录,需要演员有镜头感,与舞台表演的感觉有所不同,往往会因为光的问题、焦距问题、角度问题等,即使演员在舞台呈现上很好看,但是拍出来不一定好看,而且在镜头里也可能显得不准确,会显得有些表演过度,需要重新调节力度、节奏、强度,以达到舞台表演和镜头语言的完美交融。
以舞台艺术电影触摸影戏传统。在电影进入中国之前,“影戏”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很久。“影戏”和很多其他传统艺术门类一样,都有意象、意境方面的追求。与会者认为,意境是中国式电影自觉或者不自觉苦苦追寻的美学。尤其是电影与舞台艺术相结合,如何在具象化的电影里呈现出写意的追求,将会是很多从业者持之以恒的探索。
用电影呈现舞台艺术,要充分考虑舞台艺术特点,可以吸收更多的非故事性表达,用以丰富电影的灵动性和生动性,进一步促进电影艺术的品质提升。比如在体现一些舞台艺术作品的留白时,要能不陷入故事当中,而是把人物从故事当中抽离出来,完成抽象的写意,留有足够空白,实现舞台留白的电影表达。
与会者认为,通过对舞台艺术的电影化处理,可以使呈现出来的画面审美整体趋于统一,并使观众的听觉、视觉得到放大,使之在韵律和韵味上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让观众看进去,使舞台艺术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